《寿星图》是大家所熟悉的:大脑门的寿星,一脸的憨善,一手托仙桃,一手持手杖,一枚葫芦,一只鹿,一只鹤……图画人物生动有趣,衣纹线条粗犷洗练,行笔潇洒,老寿星慈祥神态煞是可爱。其中,老寿星手中的手杖,可是有来历的,不仅是助力老人行走,而且是老者的权利象征——权杖,也称王杖。出自于《汉书·礼仪志》,即发生在汉代的敬老故事。
据《汉书·礼仪志》记载,汉明帝在位期间,曾主持一次祭祀寿星仪式,特别安排了一次特殊的宴会,与会者是清一色的古稀老人,普天之下只要年满70岁,无论贵族还是平民都有资格成为汉明帝的座上客。盛宴之后,皇帝还赠送酒肉谷米和一柄做工精美的手杖。宴会上颁发的手杖,被汉明帝赋予了老年人的特权,也就是后人称作的“王杖”。这王杖也称鸠杖,因手杖的顶端为斑鸠鸟的雕像得名。1958年,汉墓出土过两柄这样的鸠杖,鸠杖下部木制杖身早已炭化无存,而头部的斑鸠雕像由于有漆膜保护,历经1800多年仍旧光亮如新。
据说周文王时,便实行“善养老者”的举措。秦汉以来,历代统治者也无不将“以孝治天下”作为促进国家政治安定与经济强盛的手段之一,提倡重视全民尊老敬老,对老年人实行物质优抚,对全民实行敬老礼仪的教化。西汉时期的“王杖”,在社会上享有许多优待和照顾。且每逢朝廷大典,都要派人代表皇上慰问70岁以上老人,并予以免租税。在唐代,政府除了定期发给80岁以上老人一定数量的粮食、布帛作为养老金外,还在《仪制令》中规定:每年腊月聚集乡里老人行饮酒礼,由官府出资举办酒宴,“使人知尊老养老之礼。”明太祖洪武十九年颁布了《养老令》,其中规定了80岁以上和90岁以上老人的优待措施,即90岁以上老人可享受“与县官均礼”的政治待遇。
1981年甘肃武威发现一批汉朝竹简,上面记载了若干刑事案件,第一桩说的是汝南平民王姓男子殴打持杖老人,后来被判斩首弃市。第二桩说的是一位汉朝乡级的基层小官,因一位持杖老人有触犯法律的嫌疑,便擅自扣留老人,虽然没有殴打行为,但结果还是被处以极刑,斩首示众。公元前32年,汉成帝颁布的诏令中规定,老年夫妻无儿女供养者可获准经营酒类生意,并且一律免税。老人的权杖到了魏晋以后,寿星的手杖材质换成了桃木手杖,内在寓意有了提高,其政治教化功能却逐渐被削弱。因为传说中的桃木能祛病强身,延年益寿,而象征特权的王杖倒成了寿星手中祛病强身的保健吉祥物。
尊老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历代统治者亲民爱民的一种手段,而在历代的敬老举措和政策中,清代的相关政策显得尤为突出和完善,在继承和发展了历代传统社会保障政策的基础上,对敬老举措和政策上还有不少创新建树。其中有些措施也确实深受百姓拥护,如康熙、乾隆皇帝大设“千叟宴”,宴请老人的故事,至今还被视为佳话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