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最有利于平民的“军功爵”,对百姓来说意味着什么?
杀人割左耳,多者为英雄。
作为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时期最有力的,也是最成功的变法,商鞅变法彻底奠定了秦国强盛的基础,也为秦始皇统一六国,成为千古一帝制造了脉络。
但其实就如同现在的“某多多”砍一刀一样,你去战场上杀一个敌人,晋升最低等的爵位,仅仅只是一点点甜头罢了。
等你领完这一点“蝇头小利”,等待你的是无穷无尽的打工人生涯。
PS:秦国规定:从军者,除残疾、重病以外,六十岁才可以退休回家。
而老秦人当时的平均年龄只有二十六岁。
说白了就是“一入军营,从此为家”,想走是门都没有的。
那你这一生操劳一辈子,最后留下的财产怎么办?
答案是:留给家人。
秦朝法律虽然严苛,连做法更是让人怨声载道,但秦法也有令人拍手叫好的地方:效率极高。
每一次打完仗,你该记多少功劳,该奖励你多少土地都会有记录官员及时送到你家人的手中。
即便你不幸殒身沙场,没有关系,秦朝实行“爵位继承制度”。
你所获得的爵位都会由你的儿子继承,当然也不是全部,会降一个等级。
如果你仅仅是一个“公士”(最低一等的军功爵位),那么你儿子什么都不会继承到,甚至你本来爵位时期获得的土地、田宅都要被收回。
军功爵就像“某多多”一样,用远大的前景和巨额的奖励不断激励你前进,但却总是差那么一点。
大多数人都倒在了“最后一刀”上。
军功爵分为二十个等级,四个层级,它们分别是:1 公士 、2 上造 、3 簪袅 、4 不更 、5 大夫、 6 官大夫 、7 公大夫 、8 公乘 、9 五大夫 、10 左庶长 、11 右庶长 、12 左更 、13中更 、14 右更 、15 少良造 、16 大良造 、17 驷车庶长 、18 大庶长 、19 关内侯 、20 彻侯(列侯)。
其中一到四等,基本上就是之前的“士”等级,打工人的巅峰,在基层可以横着走的那种。
五到九等,则相当于之前的“大夫”,属于政府中坚力量,这个时期的你基本上已经不用上阵杀敌了,也不用为了军功拼命,晋升为领导层。
十到十八层,则属于“公卿”阶级,这个时候的你已经是“高级干部”了,基本上相当于现在的市长级别。
而所谓的“关内侯”或者“列侯”,你基本上不用多想,这两个等级和普通人无缘。
他们都是在公司里有关系,甚至是有股份产权的人,单纯靠打工,永远不可能进入这个阶层。
四大名将,中的白起、王翦都是秦国赫赫有名的“军神”,他们厉不厉害?
商鞅变法奠定了秦国强盛的政治局面,牛不牛?
可是他们的爵位也仅仅只是个“大良造”,真真正正属于打工人的巅峰。
与他们相对的,著名的秦国宣太后芈月的堂弟魏冉,咱先不说才能怎么样,他被封为“列侯”的时候,可没有上战场,更没有什么军功。
公平永远只是相对的,想要绝对的公平,那你只能去理想主义社会了。
就算是商鞅他老人家,也不是从基层做起的。
商鞅拿着“法经”(李悝的著作),是带着礼物找到秦孝公的。
所以商鞅一开始的身份是“左庶长”,位职是“卿”一级,属于一个企业的高层领导,只不过地位比较低。
可商鞅不傻,他知道自己初来乍到不能服众,所以他才来了个徙木立信(背一根木头赏十金)。
那作为一个普通的军(cao)士(bao),你需要做的是什么?
答案是:从零开始。
根据《史记·商君书》记载:“能得甲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
你只需要上阵斩杀一个敌人,就可以领到属于你自己的新手大礼包——“公士”。
看起来还是比较简单的,但是注意商鞅他老人家的用词,是杀一个“甲首”,也就是得到一个“甲”的脑袋。
在那个生产力极度落后的先秦时期,盔甲是非常宝贵的战略财富,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拥有的。
能穿的起盔甲的人,至少是体制内的军人,除去这些还必须有点小money(“财富”的意思)。
作为中国古代最宝贵的战略防具,盔甲的价格是比刀剑还要高的高的,一般人甚至都不敢看一眼。
清代实际创始人努尔哈赤他老人家起兵的时候,不就是靠着挖了祖宗的“十三副遗甲”吗?
战场上的大头兵都是“徙兵”,他们没有盔甲,甚至连上战车的资格都没有,部分买不起鞋子的人甚至只能光着脚在路上跑。
冲锋的时候他们往往挡在最前边,没有什么依靠,只能靠自己的身体和勇气撕开一片天。
而商鞅要求的“甲首”都是有身份的人,他们不仅有防护盔甲,还有可以乘坐的战车,在战场上如果有什么风吹草动,他们就会驾车离去。
所以,你想要斩杀一个所谓的“大头兵”极为简单,但你要杀一个“甲首”,那就得拿命去拼了。
2.军功爵的晋级“真相”
虽然斩杀一个“甲首”比较艰难,但每一场战斗中,总会有那么几百个幸运儿完成任务。
毕竟“人生就像一场游戏”,要是没有一点成功率,谁还愿意去玩?
靠砍下“甲首”晋级的人大有人在,但如果你的能力只有这样,那你最多也就是个第四等级的“不更”,到达第五等级“大夫”基本不可能。
因为随着你“游戏等级”的逐渐攀升,“游戏难度”也会随之上升。
接下来的游戏不仅单纯考验你的勇气,还要考验你的智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团队作战能力”和“军队指挥才能”。
这就类似于现在的“拼团制度”,在秦军中,五人为一个屯,百人有一个将。
你的官职大了,级别高了,就需要带领团队了。
如果一场战斗下来,你的团队连连告捷,屡战屡胜,那么congratulations to you!(恭喜你),你在“升官发财”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步。
但如果到了战斗结束,你的团队不但没有立功,甚至连一个敌人也没有打败,那就别怪领导无情,拿你的脑袋祭旗了。
五人一屯长,百人一将。其战,百将、屯长不得,斩首;得三十三首以上,盈论,百将、屯长赐爵一级。
这种情况很像之前火热的“拼团”,团长开完团之后,买不买都没有关系,只要成员买的多,团长的佣金自然就高。
先秦时代,就连秦始皇看军国大事都要用“竹简”,一般平民哪来的“认字权”?
所以相比平民来说,接受军事教育、出身军事世家的那些贵族们更容易成为领导阶层,也更容易获得最高的爵位。
天下苦秦久矣,但“打不过就加入”。
汉高祖刘邦沛县起义之后,听从张良的建议,将楚国原本的军事制度全部弃之不用,全盘接受了商鞅变法之后的秦国“二十等爵制”,也就“军功爵”制度。
垓下之围,西楚霸王项羽虽然兵败,但想要杀他却很难。
无奈之下,刘邦只能抛下重赏“有能得项羽颅者,赏万金,邑万户”。
这里的“万户侯”可是不折不扣的“列侯”,而且是等级最高的。
由此看来,西楚霸王确实把刘邦逼急了,只能下血本。
项羽自杀后,有五个人冲到了他的前面,活生生的把尸体分为了五份。
刘邦也没有食言,把这五个人都封了侯。
对于普通人而言,这真的就只能用“一步登天”来形容,大体上类似于现在的门卫突然成为了公司副总裁。
其中一个人名叫“杨喜”,他本来是刘邦的马车夫,后来因为趁乱捡起了项羽的一条大腿,最终一步登天,成为了“赤泉侯”,也成就了一个家族的崛起。
后来的隋文帝杨坚还有杨贵妃杨玉环据说都和他沾亲带故。
在先秦时期,可没有像现在这样的考试制度,哪怕是科举制度的出现,也要等到一千年之后的隋唐时期。
而爵位不仅是一个人的财富,更是一个人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贯穿整个封建时代,良田和家宅都是他们最大的财富,而商鞅正是瞄准了这一点。
公士,奖励1.5顷耕地+1.5宅房产,上造,奖励2顷耕地+2宅房产,簪袅奖励3顷耕地+3宅房产,以此类推,最高的列侯是105顷耕地+1.5宅房产,另外,关内侯和列侯还有“食邑”,可以享受一定户数人家上交封赋税,比如,万户侯就可以享受一万户人家上交的赋税。
当然,这里的房产可不是现成的楼房,而只是一个宅基地。
但正是因为秦汉时期的这种军功爵制度,才使得他们的士兵勇冠三军,并在征战中无往不利。
如果你能够像“吃鸡”(战略版枪战类游戏)一样苟活,到了刘邦称帝之后,你甚至可以直接晋升为五级“大夫”。
作为中阶领导层的一员,“大夫”很大概率可以成为一县之长,即便不是县令,也是和他同等级的官职。
PS:刘邦一统天下后,将手下所有将领、士兵统一封为“大夫”,那些本来爵位比“大夫”大的人,则可以晋升一级。
这些将领后来构成了大汉官场的基本盘,为汉室的兴旺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综上所述,秦国“二十等爵制”对于当时来说,绝对称得上具有跨时代的意义,他不仅改变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实力对比,还最大程度上挖掘了当时人们的军事、经济潜力,为中华的一统奠定了基础。
虽然残酷,但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