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绣是三国名人,以宛城叛乱杀曹操长子曹昂和爱将典韦闻名,也是“曹操爱嫂子”梗的主角之一,《三国志》为张绣单独列了传,但所言甚少,从有限的史料当中我们可以窥探张绣之个性。
《三国志14》张绣
一、张绣是个优秀的武将
张绣出身凉州武威豪族,是献帝时骠骑将军张济的侄子,年少作县吏时就敢出头杀作乱的麹胜,同乡人都觉得他很讲义气,于是张绣招揽少年,成为凉州的一方豪杰。从年少经历就可看出张绣有勇武,血气方刚且为人忠义,有少年英雄的气概。
到了董卓为吕布所杀后,李傕、郭汜、张济进攻长安为董卓复仇,张绣因军功升建忠将军,封宣威侯。
《三国杀》曹昂卡牌
再到宛城偷袭曹操,杀曹操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和爱将典韦,穰城之战击破曹操,官渡之战立功升破羌将军,南皮之战击破袁谭再次增加食邑,一共2000户,当时天下户口剧减,十户才留下一户,将领中封邑没有达到1000户的,唯独张绣特别多。这都说明张绣有领兵之才,勇武有佳,是一名优秀的武将。
《王者荣耀》典韦
二、张绣无雄主之才
建安元年(196年),张济因军中缺粮,自关中引兵入荆州界,与刘表交战,攻穰城,中流矢而死,张绣接管了他的部队,收兵退出了穰城。这说明张绣很有自知之明,很清楚自己的资历和能力不足以接管军队的同时击败强大的刘表,所以他收兵退出了穰城。
刘表
后张绣被刘表安排屯兵宛城,成为给刘表防守北方的藩屏,在张绣偷袭曹操成功,并且又一次击退曹操的进攻后,袁绍曾试图招降张绣,张绣一度试图加盟袁绍,后听从贾诩计加盟了曹操,也足以见张绣本人并无大志,且十分清楚自己的能力有限,所以总在寻求强者依附。
三、张绣政治上非常单纯
张绣想要加盟袁绍其实无可厚非,因为张绣和曹操结下的绝非寻常恩怨,张绣杀了曹操的长子和侄儿以及贴身爱将典韦,同时两次打败曹操,这毫无疑问会让曹操记恨在心,且袁绍当时实力更加强大,若加盟袁绍,南北夹击曹操,曹操将进退两难,可惜张绣听从了贾诩的计谋,贾诩当时已将张绣、袁绍和曹操看透,继续跟随张绣恐下半生前途未卜,而袁绍也非明主,所以贾诩回绝了袁绍使者,并且当着袁绍使者的面建议张绣,他指出袁绍不能容人,而投降曹操有三点优势:曹操挟天子令诸侯,名正言顺;曹操兵力较弱,更愿意拉拢盟友;曹操志向远大,一定能够不计前嫌。
《三国志14》贾诩
贾诩就展现了非常高明的政治技巧,他用三点道德绑架了曹操,相当于一个捧杀,也相当于帮曹操为招揽天下英才打了广告,张绣和贾诩在弱小的曹操和强大的袁绍之间,选择了曹操,这就是给全天下英才发了一个导向和信号,也相当于给自己和张绣设了个护身符,张绣与贾诩慕曹操之名而投,如果张绣归降后,曹操杀了张绣,或者对张绣不好,将会使天下英才对曹操心存忌惮而不敢来投,将严重影响曹操人设和事业的发展,曹操也将背负骂名。
《三国志14》曹操
曹操也是聪明人,知道贾诩给自己下套,但何乐而不接招呢?他听到张绣、贾诩来投后大喜,亲自接见贾诩,执其手说:“使我的信誉扬于天下的人,是你啊!”曹操拜贾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牧(冀州当时还为袁绍的地盘)从曹操的反应来看,曹操完全理解了贾诩的意图,也知道了贾诩这人不简单,所以曹操夸奖贾诩而非他的主公张绣,足以见曹操对于贾诩的欣赏,而曹操心里很清楚没有贾诩,张绣根本不是他的对手。
果真,在后续的战争中,张绣非常用命,多次力战有功,可能也有作为降将心中不安,想尽力取得曹操信任的缘故,在前往柳城征讨乌丸的途中,张绣死,死因不明。
张绣的政治幼稚,在于他相信贾诩加盟曹操是最佳选择的建议,对于贾诩而言可能确实是最佳选择,但对于张绣这种与曹操结下不共戴天之仇的人而言,投降曹操无论表现多好,最终只会死路一条,所以张绣加盟曹操后的积极作为并未为他换来一个好的结局,其子二十年后也被清洗。
丞相
而张绣的死因,《三国志·魏书·张绣传》未记载,只一薨字,张绣死时是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以张绣少年刺杀麹胜,边章、韩遂作乱西凉之时来算,张绣因生于公元160-170年之间,死时不过三四十岁,虽三国时人平均寿命不长,但张绣无死因记载则非常可疑。
特别在后来裴松之注引《魏略》记载:五官将数因请会,发怒曰:“君杀吾兄,何忍持面视人邪!”绣心不自安,乃自杀。更让张绣之死因蒙上阴影,五官将即五官中郎将——后来的魏文帝曹丕,说张绣数次请与曹丕聚会,曹丕则一直因为张绣杀其兄而怀恨在心,张绣心怀恐惧,于是自杀。
《三国志14》曹丕
此说虽为野史记载,但逻辑也颇为合理,有人说当时曹丕还未封五官中郎将,这无关大雅,不应作为质疑的理由,因为五官将之称呼,完全是作者写作便宜,仅仅是一称号而已,可能并未作细致严谨的考证,而张绣死后,他的儿子张泉继承了他的爵位,但后来因为卷入魏讽谋反一案,被曹丕处死,张绣因此绝后,也更能验证此说法有一定合理性,至少在曹丕这里,张绣弑兄之仇是一直没能被原谅的。
其实,张绣若不杀曹昂,后面曹丕既然不是长子,也没有当皇帝的命了,一定程度上他还要感谢张绣,我认为虽然情理上曹丕不待见张绣十分正常,但真正要杀张绣的应该还是曹操。
曹操在陈寿所写正史中一开始就展现出要杀张绣的意图,张绣是被逼反的,后面张绣又降,频立战功,曹操反而还表现出对张绣青睐有加,张绣作为一个降将比自己亲信的食邑还多,这摆明了是收买人心,为自己的集团打广告,号召广大人才前来投奔。
曹操霸占张济之妻
曹操在第一次纳降张绣后,就想分化瓦解张绣,他先霸占了张济的遗孀为妻,裴注又记载其以金收买张绣亲信猛将胡车儿,很有可能想借张绣左右来除掉张绣,张绣因此心怀不满,被逼到造反的边缘,而曹操也准备除掉张绣,因为密计泄露,被张绣偷袭。
胡车儿
第二年曹操前来复仇,因北方袁绍偷袭许都,曹操本来已包围穰城,也不得不撤军,结果撤退时,张绣听从贾诩计谋再度击破曹操的后卫部队。
曹操因为丧子,被发妻丁夫人埋怨记恨,两人因此断绝关系,曹操到临死前的最后一刻还在对曹昂与丁夫人表示追悔,因此曹操内心的痛恨一直未解,而张绣又二次来投,失去了报复对手的机会。
曹操之所以为一代奸雄,很大一点就在于其借刀杀人之手法老道,就像收买胡车儿,霸占张济婶婶一样,曹操默许曹丕暗示张绣也在情理之中,而后张绣之子张泉在魏讽案中也被诛,相当于张绣全家遭屠,此时曹操才完成了报复。
按道理说杀张泉的是曹丕,应该不关曹操的事,其实曹丕敢杀张泉一定有曹操的授意,或者至少是曹操默许的,因为魏讽案中,刘廙之弟刘伟也参加了叛变,本来刘廙也要处死罪,但是由于刘廙受曹丕喜爱,在曹操的保护下,刘廙最终得以赦免,这充分说明魏讽案中谁生谁死,都是曹操的一句话,对于曹操想保的人,是绝对能够保住的。
历史中并没有记载张泉有何等谋反之实,但被株连丧命,毫无疑问至少得到了曹操的默许,在诛张绣一族这件事上,曹操并未留下明显劣迹,足以见得曹操手段之老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