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有汜》出自《诗经·召南》。简单来说,这是一首诉说生别离的诗歌。但是一场什么样的别离?是谁和谁的别离?古往今来,却有多种解读。我们先看诗歌原文,再一一分析不同的解读。
“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
江有渚,之子归,不我与。不我与,其后也处。
江有沱,之子归,不我过。不我过,其啸也歌。”
第一中解读,是说这是一首弃妇诗,丈夫另有新欢,抛弃了妻子;还有一说是一男子在外经商,结识一女子并组建家庭一起生活,但当他生意结束回家乡时,却抛弃了这个女子。
无论抛弃的是妻子还是在外娶的女子,都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薄情的男子,可即便如此,诗中的女主人公还是希望他能回心转意。通过诗歌的形式,一唱三叹地委婉而又坚定的告诉他,离开我,“其后也悔”、“其后也处”、“其啸也歌”,就是说离开我你会后悔的,你会忧愁的,你会长歌哀号的。
可到底会不会这样呢?诗中没有说明,我想这样的可能也不大吧!这不过是被抛弃女子心存的一点希冀,她只是以她的真心痴情去揣测薄情郎对她还有情意,这可真是”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啊!
第二种解读说,诗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位没有跟随“嫡妻”同嫁的“媵”,“媵”指古代陪从出嫁的人。以媵的口吻唱出:您出嫁不令我相陪,您其后终能自悔,也愿您其后当能安居,还愿您其后啸歌如常。
从这几句话,可以看出媵的美德,嫡妻虽没带她同嫁,她却没有怨怼之心,只是希望她以后能自悔再来接她,而且还一直在祝愿嫡妻安好!
这一解读的根据是这首诗前原有小序“美媵也。勤而无怨,嫡能悔过也。文王之时,江沱之间,有嫡不以其媵备数,媵遇劳而无怨,嫡亦自悔也。”
朱熹《诗集传》解:“是时汜水之旁,媵有待年于此,而嫡不与之偕行,其后,嫡被文王后妃夫人之化,乃能自悔而迎之”。
诗中要表达的是,“嫡”按礼应真诚接纳“媵”,如果一时没有接纳,也应知道及时悔过改正;“媵”则应尽媵的真心真情,但无法实现时,要做到无怨无悔。我此刻只想说一声——古代的女子难道都是天使吗?为什么要求她们的心胸要如此博大?
第三种解读,说诗中的主人公是一男子,他和一女子相爱,但那女子却要嫁做他人了。他在想女子嫁与他人后一定会后悔、伤心、哭泣的,其实这正是他此刻深陷爱情不能自拔的痛苦写照,也含蓄地表达了他对女子的爱恋。
第四种解读说,这不过是借男女分手来表达当时政治的黑暗,有贤能的人不愿与昏君奸臣为伍,而辞朝归家;但又心系君国,希望他的离去会让君主幡然醒悟而后悔,可以重振朝纲。
还有其它不同的解读吗?也欢迎各位朋友留言评论。真对这几种不同解读,很多学者偏向的是第二种,但我更愿以第一种去理解,你们呢?
长江水滚滚流,你要走尽管走,我不会把你留,只等你后悔再来把你收。
长江水滚滚流,你要走尽管走,我不会把你留,只等你伤了心我再排忧。
长江水滚滚流,你要走尽管走,我不会把你留,只等你痛哭时我再安抚。
让你乱花览尽,让你千帆过尽,我一直都在江水之滨。
太伟大、太痴情了,可以这样吗?当然不可以,等来等去只是一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