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我这个南方人来选一下吧,估计更为公正客观。这两个地方我都去过,不过那是青年时候了,现在来说直观感受,估计有一点过时,不过请大家不要见怪,毕竟我是南方人,而且是小时候的南方人。
我第一次到大同是在1976年了,到现在已经47年,这个年限足够一个人的一生了。1976年的3月,我响应祖国的号召,从民办教师的岗位上报名参军,当时公社考虑到我是民办教师,走了以后要影响教学,要我留下来教书。
知道了公社领导的意图以后,我赶紧给公社和接兵部队的首长写了一封信,大概就是表明我想要参军的决心,最后公社武装部和接兵领导同意了我的要求,还将我的决心书,在公社广播站进行了广播。
经过体检、政审等程序以后,我们这个区100多名新兵,在区粮站的仓库里睡了一晚,第二天坐汽车到四川隆昌的火车站,然后坐了好几天的闷罐车,经过了陕西一路向北,最终到了山西大同市的周士庄火车站。
下火车以后,来了几辆军用货车,将我们带去了一个村庄,分散住在村民家里。这是我第一次在北方的炕头睡觉。虽然那时已经是三月份,但是第一次到北方的南方人,还是受不了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气候,第一天早上出早操就冻得心痛,眼睛似乎无法睁开。
三个月的新兵训练结束以后,我被分到了大同郊区,69军的军部和109医院就在那里,我当时记得军部大门口就是大同通往云冈石窟的道路,按照现在的标准来划分,应该是二级公路,路上的车辆非常多。
从我们营房到大同市区乘坐公共汽车只要半个多小时,当时车费只有8分钱,星期天我们很多战友一起,唯一的希望就是到大同市区逛逛,当时6元钱一个月的津贴也没有什么钱,就是为了看大城市,属于陈汉生进城——第一次。
我在老家最远的地方就是到过县城,真的没有去过大城市,但是大同的热闹、繁华还是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满街都是穿军装的人,这说明当时大同的驻军是非常多的,主要是有一个军部,周围有好几个师,不过现在69军已经不存在了。
就这样几乎每个星期天我们都要到大同市区,对那个时候的大同还是比较熟悉的,不过现在留存在大脑中的记忆已经很少了,最多的还是大同到云冈石窟的那条大马路,当初都那么繁忙,估计现在更不一样了。
大概就这样过了一年半,我也算是在大同这个地方生活了一年半,当然部队生活和地方生活是不一样的。由于部队战备工作的需要,我们团整体从大同市搬迁到了内蒙古的集宁市,原来的集宁市叫乌兰察布盟,首府是集宁市,现在的集宁市是乌兰察布市,集宁市当时是县级市,现在是集宁区,我们当时部队的营区属于现在丰镇市的范围内,那个时候叫丰镇县。
我们经常坐火车的车站叫红砂坝,星期天我们几个战友也是从红砂坝车站沿着京包线北上就到集宁,当时给我的感觉集宁比大同小很多,也没有大同那么繁华和热闹,差不多和我们老家的县城差不多,但那个时候集宁毕竟是乌兰察布盟的首府,行政级别和大同是一样的。
从城市规模来看,大同是集宁的好几倍,人口也是大同的好几倍,那个时候的集宁街上除了穿军装的以外,几乎没有什么人,感觉还没有我老家县城的街上热闹,人多,不过人家毕竟是在京包线上,有火车,那个时候实际是比我老家的县城更发达的。
集宁由于靠北面,气候明显感觉比大同更冷,吃的东西比大同少。当然那个时候的大同和集宁是没有可比性的。但现在呢?凭着我的地理知识,现在的大同也算是山西除了太原之外最重要的工业城市,改革开放几十年,现在要我再次去大同,估计已经找不着北了。
内蒙古前几年我几乎每年都要去好几次,不过是在阿拉善盟,与乌兰察布市的距离比较远,多次都有想回去看看,但物是人非,我去除了走走看看,一个熟人也找不到了,记不住了,也就打消了再去故地重游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