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豆汁比较一言难尽,有的人喜欢吃这一口,但有的人喝了形容跟泔水一样,下面就聊一聊北京豆汁的前世今生,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口感差异呢?
北京豆汁的制作方法如下:
1. 准备材料:制作北京豆汁的主要材料是绿豆。具体的比例是,200克绿豆和600毫升水。
2. 泡豆:将绿豆淘洗干净后,放入盆内用凉水(冬天用温水,水量要比绿豆高出2倍)泡十几小时。泡至绿豆皮用手一捻就掉时捞出。
3. 磨浆:将泡好的绿豆捞出,加水磨成细浆。将磨好的细浆倒入纱布中,使液体部分通过纱布渗到下面的容器。去掉豆渣,留浆水待用。
4. 发酵:将滤出的浆水倒入玻璃容器中,发酵12小时。冬季发酵时间需要24小时,夏季12小时。
5. 沉淀:经过沉淀,质地较浓即为生豆汁,最上层是浮沫和浆水。撇去浮沫和浆水,把生豆汁舀出。
6. 煮豆汁:锅内加少许凉水,用大火烧沸后倒入生豆汁。待豆汁煮涨并将溢出锅外时,立即改用小火分次将生豆汁勾兑到锅中,随吃随盛。
北京豆汁有很多典故,以下是其中的几个:
豆汁的起源:豆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辽朝,公元96年,契丹主耶律阿宝机征服奚族,成立了辽国,后来北京成为五京之一。契丹皇使奚、汉、渤海等民族既有农耕、游牧、渔猎,又有各方的饮食优势。辽人吃肉量大,煮肉有多种方法,如帮助肉(煮肉)、烤肉、培根、肉末(肉粥)等。,而且几乎没有忌口,所以他们更喜欢在谷物中加入牛奶和油。恐怕连北方少数民族都不容易适当消化这种食性。虽然喝茶可能会化解油腻感,但一方面茶叶贸易受到中原的限制,一旦双方交恶,就会立即断档。另一方面,茶叶中的单宁酸与日常羊肉相匹配,容易引起便秘。豆汁在这种背景下自然诞生。
豆汁与历史人物的关系:豆汁在历史上的地位可以从乾隆帝和慈禧太后对豆汁的喜爱中看出。传说慈幼年的时候,家就在北京的新街口。当时她家非常贫寒,经常吃不起蔬菜,为了补充孩子的营养,她母亲就经常用豆汁代替蔬菜。后来慈禧进宫后就专门请人来御膳房制作豆汁。照这么算来,北京人喝豆汁儿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豆汁的制作工艺这里不过多介绍,上面文中已经说清,需要注意的是: 山东豆汁是黄豆做豆腐的浆水,看起来白中透黄,喝起来香中带甜;北京豆汁颜色灰白透绿,喝起来有股冲脑门儿的酸臭味,很多人闻着味就想呕吐。山东人千万别弄混了。
豆汁的文化意义:豆汁没有高低贵贱,它承载着老北京的故事,饱含着北京人对这片土地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