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今天又开始全员核酸检测,目的当然是为了即将开始的中考保驾护航,看一下贴纸预告,明天发放的贴纸是有“诗豪”之称的刘禹锡。刘禹锡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唐代著名的大臣、诗人、哲学家,做大臣说明其精,诗人的身份说明其热爱生活,哲学家的身份则说明在面对困惑挫折时,能够更理性客观的分析问题。
刘禹锡出生在江南,父亲属于江南的小吏,尽管和柳宗元等人不能相提并论,但是从小也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并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加上他天资聪明,因此在诗歌创作上十分有天赋。他和柳宗元是同榜进士及第,一个人的成就有多高,你要看他身边的都是什么样的人。刘禹锡科举入仕一帆风顺,后来有贵人相助,更是平步青云。对于唐朝的各种乱象,刘禹锡看在眼里,总想改革弊政,恢复大唐曾经的盛世荣光,一群有理想有追求的人走到了一起,为了共同的目标奋斗,刘禹锡成为了他们中的一员。他加入了以王叔文为首的“二王八匹马”集团,在唐顺宗时期,推行永贞革新,着力于打击宦官集团和藩镇节度使,改革朝堂弊政,恢复中央政府的权力。但这次改革只持续了一百天,最后就以失败告终,宦官集团发动政变,唐顺宗被迫退位,由太子李纯继位,二王被迫害致死,而作为“八司马”之一的刘禹锡,则被去京贬职,远离了朝堂。
刘禹锡先被贬为远州刺史,不久后又被加贬为远州司马,从此开始了自己十年的贬谪生涯。刘禹锡被贬到了安徽合州县做一名刺史,合州县令安排刘禹锡在城南,面向大江而居,只有三间平房。想以此来消磨刘禹锡的意志,他认为从京城里来的高官,必定受不了这里的清苦。但是他想错了,他自己认为的清苦,在刘禹锡看来并不算什么,况且临江而居,让刘禹锡的心境很好,望着江水滚滚东流,他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即兴提笔写下两句话并贴在了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了合州县令,合州县令大怒,他让刘禹锡立刻搬家,从城南搬到城北,居住的条件也大大降低,由原来的三间房子变成了一间半,门口只是有几棵柳树,不过空气清新,刘禹锡提笔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合州县令自然不能理解刘禹锡的心境,在他看来,不断地打压刘禹锡,就会让他屈服。于是他让刘禹锡搬到了合州县城中间居住,只有一个单间,一张床,一个桌子,一把椅子而已。说是刺史的住所,实际上和关禁闭并没有什么区别,到了这个程度,刘禹锡终于不在门上写字了,但他写了一首骈体铭文,就是流传于世的《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山的出名与不出名,不在于他是否高耸入云,而在于是否有神仙曾在那里居住。水也不在于他的深浅,而在于是否有真龙在哪里显示他的灵验。刘禹锡首先说出了两句话,目的是在说山水之名,在于山中之仙、水中之龙,而不在于山水本身。这就和他现在居住的这间房子一样,虽然在很多人眼里只不过是陋室,但有我刘禹锡这样德行高尚、品行无双的人住在里面,它就不再是陋室了。石阶上布满了苔痕,草色青青可以映射在屋子里,看到绿色心情自然就更加舒适,房子不在于大,在于住在其中的心境,这间常人眼里的陋室,在我的眼里却是个很不错的地方。
当然除了我刘禹锡之外,这个屋子还接纳过很多人,每天都有很多学识渊博的人来采访,他们会和我交流学术问题,我们经常聊的非常投机,都忘记了时间。至于那些没有见识粗鲁的人,根本不会到这里来,也可以让我耳根清净下来。这里也可以弹琴,可以读佛经,因为非常的宁静的原因,不会有任何人来骚扰,也不会有衙门里的公文来让我操心,对我来说,难道这里不是一个非常惬意适合的地方吗?刘禹锡并不是不想工作,而是因为在和州县和州县令根本就不想让他搞任何工作,只想去打击他,折磨他,消磨他的意志,因为在合州县令看来,刘禹锡这样的改革派就是异端,是自己的敌人。
接下来刘禹锡列举了南阳草庐居住的诸葛亮,以及和扬雄的例子,他们都是居住在常人眼中的陋室之中的人,但这并不影响他们本身的德行与能力,诸葛亮辅助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扬雄则是西汉时著名的文学家。刘禹锡提到诸葛亮和扬雄,并将自己和他们并称,也是在激励自己,一定要向先贤们学习,不能被逆境所困,所谓逆境不过是弱者的借口,强者成功之路的垫脚石而已。
这次刘禹锡没有选择把《陋室铭》写下来贴在门上,而是专门找人把《陋室铭》刻在了石碑上,然后就立在了自己这座陋室的门口。与其说是自嘲,还不如说是对当权者的讽刺,不抛弃不放弃,刘禹锡面对晚唐这个烂摊子,从来没有放弃自己心中的理想,那就是恢复盛唐的荣光。
能够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诗豪”刘禹锡,你喜欢吗?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