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散式读书法
今天是个时间碎片化、信息原子化的时代,即便你平时喜欢读书,恐怕忙于工作、带孩、照顾家人,很少能挤出那种整块整块的时间。忙碌的上班族、打工人、“加班狗”,充电和读书的时间更是无法保障。怎么办呢?
你可以将读书这件事“打散”。按照心理学家的研究,集中一大块时间学习,短期效果可能不错,但时间一久,比如过了一个月,内容就已经忘得差不多了。如果学习方式是细水长流的,效果就好很多,记忆会持续得比较久。在心理学上,这叫“分散效应”。
心理学家比约克夫妇也有一种观点,信息的提取和输出有点类似“记忆修改器”的作用:提取一次,就强化一次。突击式的读书,也就强化那么一次,但读书分散开来,日拱一卒,意味着你需要一次又一次努力地回忆前面所学,有强化的记忆的功效,学习效果更佳。
可见,分散式读书法的原理,就是把书的内容化整为零,利用零碎的缝隙时间,见缝插针地读书。这样会不会变成所谓的“碎片化阅读”?这就要看你读什么内容了。时间碎片化不要紧,关键是内容要整块化。利用零碎时间,看看这个网站,瞧瞧那个视频,刷刷朋友圈,当然是“碎片化阅读”,如果你是把这些时间都用来读同一本书、同一篇文章、同一专题化的信息,那就不是“碎片化阅读”了,而是“分散式阅读”。
2、穿插式阅读法
心理学上,有个穿插效应——如果总学习时间相等,不同领域知识的穿插交错式学习,比逐一攻克式的学习,长期来看效果更好,跟之前的分散效应有点像。因为知识越是网状结构,越是广泛联结,效果就越好。
穿插阅读,既可以通过换读书内容来“换脑筋”,还可以促发知识之间的“远距联想”,何况,知识穿插着学,能缓解阅读的疲劳感和厌倦感。
这个我最近深有体会,因为参加线上共读活动,我目前同时在读三本书:《精进3》《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人的应当》,读一会就换换脑子、换换频道,真的是非常能够缓解学习中的疲劳感,调剂一下的感觉还是相对舒适的。现在回想起来,中学时,每节课45分钟,每天语数外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穿插式的学习,原来科学根据也是在这里。
据说文学大师纳博科夫,就是通常我同时读好几本书——旧书新书混在一起,小说、非虚构作品、诗歌均在此列,有时候床边摞着十几本书,齐头并进。
3、生成式读书法
心理学家早就发现,同样是记忆中的操作,回忆要比再认难得多。正因为难,所以记忆深刻、效果凸显。比如,选择题和判断题,属于再认式的,不需要回答者自行构造,只需要选择和判断,而填空题、简答题这样的,就属于生成式的,你需要去完整地回忆整个内容。要是讲效果的话,生成式的办法肯定效果最好,因为回忆这种操作虽然难,却能更加有效地巩固记忆,更加有效地提升学习的效果。
我之前读书的时候,经常读过就算了,最多把划线的部分,标注的部分再回顾一下。自从制定了一年读50本书的计划后,我开始有意识地去增加输出的环节,即看完一本书,先整理书中的主要内容,然后再写点读后感、书评和相关话题的小文章,逼着自己输出,以此来加强理解和记忆。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方法,就是读过一本书后,翻到目录那一页,看着某一章的目录,简要复述这一章写的是什么,用这种概括来梳理内容、加深记忆、对抗遗忘。
这种复述的过程,以及写文章的过程,我觉得就是采铜所说的生成式学习。具体到阅读上,就是生成式阅读。因为需要按照自己的理解,把书中的内容,按照章节像拼图一样拼出来。“拼图”的过程,就是所谓的“生成”。这种办法,效果好就好在,可以把书中的内容,填空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去,至少不会读过转眼就忘了。
4、对比式阅读法
对比式阅读,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比较材料间的异同来学习。其实大致属于研究型、拆解式的学习。我最近用过一次,真的是受益匪浅,收获颇丰。之前看过曾仕强讲孔子、子贡和“三季人”的故事,后来在刘润一篇文章《别跟我杠,杠就是你对》中,又看到这个故事,但是比较两个故事的文本,真的是各有千秋。曾仕强和刘润的特长一对比,便可以发现各有特色。曾仕强的版本,因为是视频讲座,口语化表达,所以讲起来绘声绘色,语言跌宕起伏,句式拉杂但细节到位,甚至还有很多动作和语气助词。但是刘润文章中的这个故事,因为是在写文章,而且众所周知,刘润的文字,极尽简洁干脆和通透凝练之能事,有一种简约之美,所以这个故事讲得松弛有度、用语节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