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唐·杜牧
1
清明夜
唐 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诗词鉴赏】《清明夜》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据史书记载,白居易在苏州期间,政务清明,深受百姓爱戴。这首诗正是他在这个时期,对苏州清明夜景的描绘和感受。白居易在苏州刺史任上,与民同乐,深入体验了清明节的习俗和氛围,因此创作了这首《清明夜》。诗中,白居易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清明之夜的宁静与美好,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
清明时节,如若没有雨的陪衬,就少了一份凄凉与清冷。听,那淅淅沥沥的雨声,把世界都织进了迷濛和惆怅之中。这属于思念的雨。走进岁月悠长的小巷,让一些孤独的思念,在诗词里绽开芬芳的花蕾。
清明之夜的景色,仿佛一幅静谧而又深沉的水墨画。夜幕低垂,星光稀疏,一轮明月高悬天际,洒下柔和的银辉,给大地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在这宁静的夜晚,微风轻拂,带来了远处的花香和田野的清新气息。近处的树木在风中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似乎在诉说着春天的故事。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清明》宋·王禹偁
诗人所处的环境是宜人的,好风胧月清明夜,月色是朦胧的,美好的月色使诗人迷醉于清明之夜,对环境的交待衬托出了诗人对美景的爱惜,也表现了诗人的闲适之情。
微风拂过,诗人处在碧玉栏杆和红砖墙下的府邸里。他用“碧和红”字显示了自己愉悦的内心,而“刺史家”三字,则暗示了诗人所处的社会地位和身份,也暗示了诗人生活的闲适与安逸。在夜晚所望之处全是一些美好的色彩,以及精雕细琢的建筑,喜笑开颜,好不爽朗。
诗人独自在回廊中徘徊,行复歇时而行走,时而停歇。诗人处在如此清明之夜迷人的月色中,喜上心头,开怀歌唱,在回廊里唱着歌抒发着内心愉悦的情怀。这样的行为反映出他对周围环境的深深沉醉。这种沉醉并非来自于热闹或喧嚣,而是来自于清明之夜的宁静与美好。
诗人在回廊中行走停歇的同时,也在遥听远处的弦管之声,暗看周围的花朵。弦管之声,可能来自于远处的宴会或乐舞,为清明之夜增添了一份热闹和欢乐。而“遥听”和“暗看花”,可能意味着诗人在欣赏花朵时,并非明目张胆,而是带着一份内敛和深沉。
对白居易一向颇有好感,但《琵琶行》《长恨歌》曾经让读者背得痛不欲生,但是细细回味,其名句却处处可用得,这一首,是因为意境的清朗,诗人在夜里听乐看花,怡然自得,绕着回廊行而复歇,却含蓄点出了此闲适后的诗人的真正心意。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苏堤清明即事》宋·吴惟信
2
清明即事
唐 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诗词鉴赏】《清明即事》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一首诗,从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早春,孟浩然西游至长安,应考进士。适逢清明,诗人即事抒怀,写下了这首五言诗。孟浩然感受到了清明节的气氛,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清明节,春天的脚步已经悄然而至,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但这个节日却带着一丝丝的悲伤和思念,天空总是阴沉沉的,仿佛也被人们的悲伤所感染。细雨绵绵,如丝如缕,轻轻地洒在大地上,为这个世界增添了一份淡淡的忧郁。给人一种神秘而深沉的感觉。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大自然也仿佛变得格外安静,只有偶尔传来的鸟鸣声打破了这份沉静。你可以听到小溪潺潺的流水声,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你可以闻到空气中弥漫的花香和泥土的芬芳,这些都是春天的气息,让人感到既温暖又舒适。而柳树则摇曳着它们翠绿的枝条,似乎在为逝去的亲人默哀。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清明夜》唐·白居易
一个"重"字,一个"愁"字,帝指京城,开篇明义。京城一年一度又是清明,也许清明是一个普通的日子,然而漂泊在外的游子此刻的心中却贮着一片愁楚。一开篇,全诗就置入了青灰的愁绪中,奠定了抒情状物的基调。清明节,唐人有游春访胜、踏青戴柳、祭祀祖先的风俗,往往倾城而出。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就惟妙惟肖地点染出了这种境界。说点染,是因为是作者采用动静结合的特写手法,犹如一个配着声音的特写镜头,生动自然。看,远路上传来了一阵吱吱嘎嘎的行车声,这声音有些驳杂,,看来不是一辆车,它们到哪里去呢?哦!去"柳色东城翠",原来是到东城去折柳踏青。一个"翠"字不禁使人想到了依依柳烟,濛濛新绿的初春图景。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清江引·清明日出游》明·王磐
诗人的笔下描绘出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花落与草生,诗人赋予了其更深的意义。花落象征着生命的短暂与无常,而草生则代表着生命的延续与希望。这不仅展示了自然界的规律,也隐含着诗人对生命、对时间的深刻思考。莺飞蝶舞,是诗人常用的意象。莺飞代表着春天的到来,蝶戏则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欢乐。这种景象,展示了春天的美好。
他坐在马车上,顺着青色的甬路来到绿意萌生的柳林,来到万物复苏的郊外。白的杏花、粉的桃花轻盈地飘落,而毛绒绒、绿酥稣的小草却齐刷刷地探出了头,给这世界点缀一片新绿。群莺自由自在地翱翔,美丽的蝴蝶成双成对地嬉戏,一切生命都在尽享大自然的温柔和丽,这该是何等畅快、舒心。
结句,诗人笔锋一转,把目光收回身旁。【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此景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独坐旷室,痴痴地追忆什么,继而端起茶杯,默默一饮而尽,叹口气又呆呆坐出神。这里的孤寂、愁思,这里的凄冷、沉默,同欣欣向荣的大自然、欢愉的郊游人群形成了一种多么鲜明的对比。诗人追忆什么,是童年无拘无束的天真自由,少年隐居的苦读生活,还是欲登仕途的漂泊岁月?诗人在愁什么,愁仕途的艰辛难挨,还是愁人世的沧桑易变?
融融春光下诗人抒写了无尽的感慨,个中滋味令人咀嚼不尽。 诗人想入仕途却又忐忑不安,欲走进无拘无束的大自然,却又于心不甘。种种矛盾的情绪扭结在一起,寓情于景,寓情于境,自然而传神地表达出诗人微妙、复杂的内心世界。
寒食东风草色新,累累高冢卧麒麟。可怜泉下千年骨,曾作提壶拜扫人。《清明》明·宋登春
3
湘春夜月·近清明
宋 黄孝迈
近清明,翠禽枝上消魂。可惜一片清歌,都付与黄昏。欲共柳花低诉,怕柳花轻薄,不解伤春。念楚乡旅宿,柔情别绪,谁与温存?
空尊夜泣,青山不语,残照当门。翠玉楼前,惟是有、一波湘水,摇荡湘云。天长梦短,问甚时、重见桃根?者次第、算人间没个并刀,剪断心上愁痕。
【诗词鉴赏】黄孝迈的《湘春夜月·近清明》是一首伤春之词,这首词描绘了清明时节湘水之滨的春夜月色,抒发了词人惜春不忍别的情愫。词中通过对清歌、黄昏、愁痕等意象的描绘,传达了词人内心深处的感慨和哀伤。都可能是激发词人创作此词的原因。使他在这个特殊的时节,更加感慨生命的短暂和无常,以及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哀思。
清明的黄昏,夕阳逐渐沉下,天边涌现出淡淡的金黄色,宛如古代仕女裙摆上的细密刺绣,美丽而精致。微风轻拂,带着些许春日的暖意和湿润的泥土气息。路边的花儿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河水在夕阳的映照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如同一条流动的锦带,穿过这个静谧的黄昏。
诗人在这美丽的黄昏中,享受着这份难得的宁静和温馨。孩子们在草地上追逐嬉戏,欢声笑语在空气中回荡,为这个黄昏增添了几分生动和活力。他找到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宁静和安详的天地。
清明的夜晚,月色如银,洒落在静谧的大地上,为这片古老的土地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夜色中,远处的山峦起伏,轮廓在月光下若隐若现,是一幅美丽的画卷。近处,村庄在微光中依稀可见,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祥和的氛围。清明节的夜晚,是一幅充满情感和故事的画面。
闭户何缘得句来,閞窗更倩雨相催。只言春色都归去,小树桃花政晚开。清明雨寒八首·闭户何缘得句来 宋·杨万里
临近清明时分,枝头上翠鸟的叫声凄婉动人,令人心醉神迷。然而,这样的美景却伴随着一种淡淡的忧伤,可惜了这翠鸟的歌声,因为美好的歌声却随着黄昏的到来而逐渐消失,这让人感到一种无奈和忧伤。
柳花在春天飘洒的景象触动了词人的情感。柳花的轻盈和飘逸,与词人心中的柔情别绪形成了共鸣。作者将具有感知的品格赋予了柳花,想对它低声倾诉自己的心事,又担心柳花轻薄,可见作者忧思之深重。作者自己感叹当时旅行在湘水之滨,独自投宿在旅舍时的孤寂心情。
“念楚乡旅宿,柔情别绪,谁与温存?”进一步表达了词人对于故乡和旧人的思念之情。他独自漂泊在南国楚乡,满怀柔情别恨,却无人可以温存。这里的“温存”一词,既表达了词人对于温暖和关爱的渴望,也暗示了他对于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连日风沙此日晴,东君有意作清明。垂鞭醉入宫城去,一片伤心画不成。《汴梁清明》元·王恽
因诗人内心的极度忧伤。空樽象征着无人陪伴的孤独,夜泣则传达了诗人心中的痛苦和无奈。让人深感诗人的情感之深、之痛。“青山不语”则赋予了青山以人性的沉默。青山本应是静谧而悠远的,但在这里,它却仿佛成为了诗人情感的寄托,承载了诗人的孤寂和无奈。
“残照当门”则描绘了一幅凄凉的傍晚景象。日落时分的余晖,它已经不再炽烈,而是柔和且带着些许黯淡。当这样的余晖洒在门前,不仅照亮了门前的空间,营造了一种特定的氛围。仿佛是在告诉诗人,一天即将过去,而他所等待的人或事仍未归来。这种期盼与等待的情感,与残照的凄凉和孤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整个意象更加深邃和动人。
从“翠玉楼”望去,月色下的湘江,一片朦胧迷茫,水面上只看到隐隐的波光,天空飘动着朵朵浮云,阵阵微风吹来,又将水天“摇荡”在一起了。然而这轻微的摇荡却不能打破“青山不语,残月当门”的静寂,反倒更增强了这种静寂之感。同时,在静寂之中,“湘春夜月”的景色更显得空灵深邃,它启迪着人们对生活的沉思。
翠玉楼带有一种梦幻般的神秘色彩,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诗意和美感,它让人联想到翠绿欲滴的玉石和精致华美的楼阁,这些共同构成了一个宁静而又瑰丽的画面。在整个画面。湘水,作为湖南的象征,其波澜不惊、悠然自得的姿态与翠玉楼的静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湘云,则更添了一份梦幻和飘渺。云在水中摇曳,水在云下荡漾,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空樽夜泣,青山不语,残照当门。翠玉楼前,惟是有、一波湘水,摇荡湘云。”这七个境界是由众多形象构筑起来的一个整体,七宝楼台固不应拆碎,倘求观察得细致,却无妨从局部着眼。
清明不到旅人家,乞火邻船自试茶。弄柳好风低作舞,夹船春浪细浮花。清明日舟中书事·清明不到旅人家 宋·张耒
“天长梦短”说出了词人内心的苦闷和无奈。无聊的白日是那样漫长,梦境却短得可怜。请问苍天,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和恋人见面?这情景真令人心酸。这种无奈和苦闷,正是词人内心深深的相思之情的体现。人生既然短暂,离别的愁苦就更使人难耐,于是又自然地产生了一种急切的希望尽快地“重见桃根”。
回想曾经与心上人共渡的美好时光。词人发出这样的疑问,“问甚时、重见桃根?”这里的“桃根”是指心上人,他对于自己能否再次见到心上人,能否再次找回曾经的时光,心中充满了疑虑和不确定。这种无法预知的未来,让词人更加感到痛苦和无奈。
诗人心底发出一种感叹:世间有没有一把刀能够剪断一切烦恼和痛苦的刀。他感叹即使遍寻人间也找不到能够剪断这种愁绪的剪刀。无法剪断他心上的愁痕。他对于自己的相思之苦无法摆脱,也无法找到解决的方法。结句的“这次第”虽只是一个“点”,分量却是相当沉重的。愁绪扰人,自然产生剪除的意愿,这也是人们的共同心理。然而这首词中,而“者次第、算人间没个并刀,剪断心上愁痕。”是最令人伤感的一句词。
杯酒浓浇垅上春,东风吹起纸灰尘。可堪肠断中原路,草掩芒丘不见人。《清明·杯酒浓浇垅上春》宋 ·胡仲参
4
浣溪沙·清明
宋 朱淑真
春巷夭桃吐绛英,春衣初试薄罗轻。风和烟暖燕巢成。
小院湘帘闲不卷,曲房朱户闷长扃。恼人光景又清明。
【诗词鉴赏】《浣溪沙·清明》是宋代女词人朱淑真的一首词作。朱淑真生活在一个官僚家庭,她的词作常常流露出由精神空虚而产生的年华易逝、迟暮落寞的感伤。这首词流露出作者对光阴流逝的怅惘和对春天消失的惋惜之情。
清明的大街小巷都弥漫着一种肃穆而庄重的氛围。清晨,薄雾如纱,轻轻覆盖着每一个角落,街道两旁,嫩绿的柳树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春天的故事。随着太阳的升起,路上的行人逐渐增多。所有人声音低沉而充满感慨。这是人们对亲人思念之情的表达。寄托着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祝福。这时候,时间仿佛凝固了,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了无尽的哀思和怀念。这是春天里的一道独特风景。
鄂渚轻寒迄未消,柁牙移处趁归潮。桃花有意随帆影,流出东风第一桥。清明改舟由鹗城卞河晋发沙阳 清·周启运
路边桃花灼灼开放,绚烂如霞,犹如一幅鲜艳的水彩画。夭桃即美丽的桃花,吐绛英则是指桃花盛开,红艳艳的颜色如同吐出了一片片红色的花瓣。这两个词,既表现了桃花的美丽,又暗示了春天的气息。
诗人换上轻薄的春衣,来体会春天的轻盈和舒适。薄罗是一种轻薄透气的丝织品,适合春天穿着。初试春衣,不仅是对新衣的期待,更是对春天的期待和喜悦。
那吹面的软风、树梢上升起和暖的袅袅轻烟,令人感到心情舒朗。在屋檐下,啁啾飞过的燕子衔泥筑起了小巢。然而,词人却走不出这深深庭院,湘帘低垂,朱户长闭,回廊曲折幽深。外面的明媚春光多好,可是一到清明后就再也看不到了。
显然,这春巷桃花吐蕊绽放,在自幼饱读诗书的朱淑真眼里展示的正是这样一幅热烈美好的景象。换上春衣的她洒浴在春光里,看到屋檐下的春燕正衔泥筑巢,心头也悄然萌动着这样一种美妙的意蕴:这样的季节里,连燕子都成双成对建起了新家。那么她的未来呢?想到这里,她不禁惆怅起来。眼中的景象也忽然变得幽寂而沉闷。
院外的风景被“湘帘”所阻,这里的“湘帘”指的是用湘地出产的丝绸制成的窗帘。诗人说帘子“闲不卷”,意味着她无心去卷起窗帘,看一看外面的世界。这不仅反映了她内心的慵懒和无聊,更透露出她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和期待。
鸣珂振毂满重城,春日绵绵老燕莺。人在碧鸡坊外住,澹随流水过清明。《清明》宋·李汾
诗人说“闷长扃”,只因她长时间地关闭在这个深宅大院中,感到十分沉闷和压抑。环境使她无法接触到外面的世界,也使她的心情变得更加忧郁和烦躁。“曲房”指的是深宅大院中的内室,“朱户”则是指红色的门户,象征着贵族或富贵人家的住宅。
清明节,意味着她对这个节日的到来感到烦恼和无奈。此时,她本应该和家人一起祭祖扫墓,但她被困在深宅大院中,无法外出,让她心头刚刚燃起的激情与幻想骤然遭遇到冰冷的现实:外面的世界姹紫嫣红,她的世界却只有眼前这份孤寂与落寞。
整段诗句描绘诗人在清明时节被困于深宅大院中的情景,表达了她内心的孤独、惆怅和无奈。诗人通过对“湘帘”、“曲房”、“朱户”、“清明”等具体物象的描绘,生动地勾勒出了她所处的环境和心情,使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她的孤独和苦闷。同时,暗示了她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窗下修书寄远人,燕泥时复涴衣巾。东风催下清明雨,莺老花残又一春。《清明日偶成》明·袁宗
5
清明日狸渡道中
宋 范成大
洒洒沾巾雨,披披侧帽风。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
石马立当道,纸鸢鸣半空。墦间人散後,乌鸟正西东。
【诗词鉴赏】《清明日狸渡道中》是宋朝诗人范成大在绍兴二十四年(1164)任徽州司户参军赴任途中,正值清明节,行经狸渡(地名)所作。范成大在路上行走之时,看到南方春天景色秀美,联想到北宋灭亡后的惨痛,心中激荡起伏,最终写下了这首广为流传的《清明日狸渡道中》。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如“山风”、“细雨”、“花燃”、“柳卧”等,展现了一种生机勃勃的景象,但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哀痛。
清明节,细雨纷纷,如诗如画的景色让人陶醉。天空呈现出淡淡的灰色,云层厚重而低垂,仿佛承载着无尽的哀思和怀念。细雨如丝,轻轻洒落在地面上,发出细碎的声响,宛如低语般诉说着离别的悲伤。
雨水洗尽了尘世的喧嚣,路旁的树木摇曳着枝叶,翠绿欲滴,仿佛在雨中更加生机勃勃。花朵也在这场雨中绽放,花瓣上挂着晶莹的水珠,显得更加娇艳动人。
三里五里沙路平,一番两番溪雨声。无奈春风动人处,紫荆青李满林生。《丙午清明日青塘道中》宋·戴表元
诗人在赴任途中,恰逢清明节,在雨天里,远处的山峦在雨幕的笼罩下显得更加神秘而壮观,云雾缭绕,宛如仙境。山间的小溪在雨水的滋润下流淌得更加欢快,发出潺潺的声响,伴随着鸟儿的鸣叫声,构成了一幅流动的画卷,清明时节雨水纷飞,【洒洒沾巾雨,披披侧帽风】雨水纷纷洒在诗人头巾上,帽子也被强势的风吹得斜向了一边。诗人身处自然之中的渺小和无力给人一种凄凉、落寞的感觉。也暗示了诗人出行途中的艰辛和不易。
途经山间小道,山花的景色是如此的绚丽多彩,令人陶醉。在山谷中,【花燃山色里】各种各样的花朵竞相开放,形成了一片片花海,仿佛花朵在燃烧自己的生命力,照亮了整个山色。【山色】二字的运用,既点明了诗人身处山间,又暗示了山的辽阔和深远,使诗句的意境更加开阔。远处的山峦青翠欲滴,与山花的绚丽相映成趣。俯瞰整个山谷,一片花的海洋映入眼帘,让人感到既壮观又温柔。这样的景色仿佛是大自然的馈赠,让诗人身在其中流连忘返。
娟娟花木向春荣,婉婉黄鹂隔叶声。冷淡一官祇自笑,五更骑马看清明。《清明早出城东斋》宋朝·彭汝砺
柳树垂在水面的景色,宛如一幅流动的画卷,既静谧又充满生机。诗人沿着小溪漫步,看到那婀娜多姿的柳树,【柳卧水声中】它们的枝条轻柔地垂向水面,仿佛是在轻轻地抚摸水面。这里的【卧】字,不仅赋予了柳条以人的情态,还巧妙地暗示了柳条的柔软和轻盈。同时,“水声”二字的运用,既点明了诗人身处水边,又通过听觉的描绘,增强了诗句的立体感和生动性。
阳光透过柳树的枝叶,洒落在水面上,形成斑驳的光影。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微风吹过,柳枝随风摇曳,水面上的光影也随之荡漾,宛如一幅动态的画卷。
石马静静地立在道路两旁,【石马立当道】描绘的是一种静态的景象。(石马指坟墓前的装饰物)似乎在默默地守护着逝者,这种静态的描绘,既展现出一种庄重和肃穆的氛围,又暗示着一种超越时间的永恒。
纸鸢在半空中飞舞,【纸鸢鸣半空】则是一种动态的景象。发出欢快的鸣叫声,这种动态的描绘,与前面的静态景象形成鲜明的对比。【纸鸢】则是孩子们喜爱的玩具,这些都暗示着人们在扫墓的同时,孩子们也在享受春天的乐趣。
通过对比石马和纸鸢,一静一动,一阴一阳,一死一生,构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诗人巧妙地融合了自然景象与人文元素,构建出一幅既生动又富有内涵的画面。
日转秋千影渐斜,忍闻弦管在邻家。儿童不惯贫滋味,刚拾榆钱索买花。《清明感事·日转秋千影渐斜》宋·王禹偁
结句【墦间人散後,乌鸟正西东】两句,诗人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这里的【墦间】可能指的是墓地或者祭祀场所,而【人散后】则描绘了一种人们离去,留下空荡和寂静的场景。诗人描述对扫墓活动已结束,人们的喧嚣和热闹已经消失,留下的只有寂静和孤独。
【乌鸟】指的是黑色的鸟,而【正西东】则可能指的是这些鸟在天空中自由飞翔。这样的描述,与前面的【人散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乌鸟的自由飞翔,可能象征着生命的自由和无拘无束,同时也暗示了生命的持续和循环。
整首诗以清明扫墓为主线,通过描绘清明时节的自然景色和人们的活动,展现了诗人对逝者的怀念之情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离乡远行途中的怅惘和失落之感。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富有感染力,是一首优秀的清明节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