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节日名,清明节的前一天(一说前二天)。中国历史上一个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主要流传于晋、冀、蒙、陕交界的一片区域。具体的有山西大部分地区,河北的张家口一带,内蒙的阴山以南的前山地区以及陕西的榆林地区等。
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山西)内乱,诸子、权臣争权夺位,公子重耳被迫逃亡国外。此时晋国贤臣介子推不畏困苦,一路跟随、扶助重耳。在重耳贫病交加、困苦万难之际,介子推曾割其股肉,熬成汤献给重耳。使其得以康复,度过困境。后来重耳回晋国做了国君,称晋文公。登上王位的重耳对有功者行赏,唯介子推却避而不受,他带领老母隐居绵山(位于今山西省介休市东南)。晋文公在绵山寻介子推不得,无奈下令以火焚山,逼迫介子推现身受封,以报其功德。大火过后,晋文公手下随从在一棵树下发现了介子推,此时的他已被大火烧死。对此,晋文公十分懊悔,遂将当日定为寒食节,每年的那一天禁止。用烟火做饭,以寒食(冷饭、菜)表示对介子推的哀悼。这是公认的“寒食节”的来历。
“寒食节”,它承载了中国传统的忠孝文化,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及民族凝聚力、认同感有着积极的意义。由此延伸出来的一些习俗,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禁烟火。寒食节期间禁火三日,各家禁止生火做饭都吃冷食。小时候不清楚为什么要吃冷饭,只是听大人们说,这是禁忌。
第二、拜扫祭祖。到了这一天,父辈们携带男丁(我们这里讲究女子不得进祖坟)于先祖坟前致祭、烧香烛、纸钱、填土(我们这里是每逢闰月不填土)。
第三、蒸寒燕。每到“寒食节”,我们这里家家户户开始蒸食寒燕,和上一块面,用梳子、剪刀、各色颜料,捏出大拇指般大小的形态各异的小面燕、瓜果等,栩栩如生。然后,用榆树枝条,把寒燕串起来,有的人家还用绿纸剪一些树叶,粘在枝条上,点缀一番。最后把它插在顶棚上面,煞是好看。这时候那些心灵手巧的姑娘们成了小伙子们追求崇拜的偶像。而小伙伴们,口袋里装上几个寒燕,吃都不啥得吃,相互夸耀着。
第四、吃食。这一天,各家各户都吃鸡蛋、豆面糕;有钱的人家还到干货铺(商店)买上麻花、蜜糖叶、馓子吃。
寒食文化以忠孝为核心的内涵以及由忠孝延伸而来的诚信,是介子精神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核心,民族根祖文化的基础,也是维系民族、家庭团结的道德力量。当今,更是聚民心,凝国魂,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活动方式和精神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