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棉花好,可是有多少人知道,新疆的蚕丝也好呢?新疆原有桑树,但并没有养蚕和缫丝业,那么新疆的桑树原来是做什么用的呢?
光绪六年(1880年)的统计数字,“新疆南北两路统计桑树八十六万六千余株。”新疆本地当然是需要蚕丝的,加入毛料中弹织,用来做毡帐和衣被,精致绝伦。同时,蚕丝和丝织品,也是对外贸易的重要货品,不过,当时的新疆却并没有缫丝业,“新疆南北产桑,土人但取葚代粮,或称药材。”种植桑树,是采摘桑葚用来做粮食乃至药品的。
左宗棠平定新疆后,办理善后事宜,修浚河渠,建筑城堡,广兴屯垦,种植树木、棉花、粮食,其中就引入了养蚕和缫丝业,光绪四年(1878年)左宗棠安排胡雪岩请来德国开河、凿井、织呢的师匠,购置机器来兰州制造局,教习西法。并从湖州招募了六十名熟悉蚕务的技师,由祝应焘带领,并带桑秧,蚕种及蚕具前来,从此,有系统的把养蚕缫丝技艺带到了新疆。
到了光绪六年(1880年),哈密、吐鲁番、库车、阿克苏等地的丝织业已现端倪,所取新丝色白质韧,和浙江本地所出无异,明显优于当地品种的桑树和蚕种。新疆土地和气候适宜,来自浙江的优质树种在此地所产桑叶相比浙江来说,叶大汁厚,更宜养蚕。
后来,接任左宗棠担任新疆事物钦差大臣的刘锦棠(也是之后第一任新疆巡抚),便多多购置浙江桑苗,蚕种,并派遣祝应焘去新疆多地讲学推广。从此,新疆的缫丝业,乃至其他近代新兴农业,便与内地逐步接轨,乃至超越。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左宗棠,自担任陕甘总督到平定新疆,历时逾十年,这十年多的时间,左宗棠擘划了近现代新疆的格局,春风玉门,西北之幸,也是国家之幸。
汉业唐规西陲永固,秦川陇道塞柳长烟。
(左公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