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生成式AI重新定义知识生产边界,师生应该如何拥抱改变,探索人工智能与教学的深度融合?4月7日下午,东莞市第十三高级中学第一届“数智赋能”科技节迎来重磅活动——“十三中大讲堂”第五期讲座。活动特邀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人工智能领域权威专家焦建利教授,以《人工智能赋能教师助力教学创新》为题,为全校近三千师生带来前沿洞见。
五维赋能,人工智能助力教学提质
讲座中,焦建利首先从人工智能发展的三波浪潮说起,通过AI版本迭代对比、自创音乐作品、义乌商贸城商户运用AI推广畅销袜品等案例,阐释生成式人工智能“从数据中创造新内容,以文本生成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的核心特征,强调其区别于传统技术的创造性特质,并正以一日千里的速度改变和冲击着人们的生活与学习。
“生成式AI的出现,使得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了私人学习顾问,教师教学和科研工作都有了人工智能助理。”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如何赋能教学的问题,焦建利系统提出生成式AI助力教学创新的五种具体路径,包括学习顾问、智能助理、业务自动化、联合教学和自适应学习。焦教授还现场演示“一分钟生成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方案”,直观展现技术提质增效潜力。
人机协同,在批判性对话中应对AI挑战
机遇与挑战并存,生成式人工智能也是双刃剑。针对AI带来的各类挑战,焦建利提出几大操作性准则:一是决策过程主动引入AI参与,让其成为强大的辅助力量;二是建立人工审核机制,做好AI内容把关;三是构建“人类主导-AI辅助”协作关系;四是预设AI存在缺陷,优化提问沟通策略,保持批判性对话。
“AI使人丧失创造力还是增强了创造力?”“AI生成图画音乐易如反掌,那么学习音乐美术有何意义?”……在互动环节,一个个提问和话题反映了当下师生们对AI新技术的思考与困惑,现场焦建利通过团队自主研发的AI终端一一作答。其中,他重点解答并现场演示了如何教会学生使用DeepSeek进行深度学习,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思维能力的提升,让师生们受益匪浅。值得一提的是,焦教授还在现场同步分享多个教学实用工具,为师生们提供即插即用的技术脚手架。
当AI消弭了知识垄断,何以为师者?焦建利指出,应明确AI应用需始终服务于教学创新、思维能力提升与学生成长,通过技术赋能实现“让教师专注育人本质”的价值追求。
校长寄语师生:在数字洪流中勇立潮头
从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如何应用,焦教授的讲座激情澎湃、干货满满,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深度,为师生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带给全校师生一次认知更新和思维盛宴。活动尾声,东莞市第十三高级中学党总支书记彭洪波向焦建利颁发了“科学教育科技顾问”聘书,邀请其为十三中在AI+教育领域的持续探索助力。
“真正的危机不是技术颠覆,而是认知停滞!淘汰教师的不是AI,而是拒绝学习进步和技术进化的止步不前。”活动总结发言中,校长杨永社从眼界格局、责任定位、职业警示、竞争法则四个方面分享了自己面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浪潮的思考。他认为,理性适应数字环境这是当今青年的生存必修课,“信息差、认知差、执行差、竞争差决定未来分层,希望大家能直面数智化挑战,勇做未来的探索者和执行者。”
撰文:毛敏 林群贤
素材来源于学校
【作者】 毛敏;林群贤
教育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