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国际无废日”,作为生态环境部命名的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单位和沈阳市“无废工厂”,沈阳中化化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迎来一批访客——20多名大学生志愿者和沈阳市民。
26大类、311小类,2万吨焚烧、3万吨物化,这是沈阳中化化成公司每年可处理的危险废物种类和数量。不仅如此,这里还有全省唯一的废活性炭资源化产线,年处理能力达1万吨。如何把危险废物“洗白”,实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是公司副总经理任春强一直思考的问题。
走进焚烧车间,志愿者随着任春强的讲解,透过观察窗,了解焚烧系统如何一步一步把工业企业产生的危险废物进行“解毒”。
从急冷塔瞬间降温阻断二噁英再生,到布袋除尘器捕捉粉尘,再到二级湿法洗涤脱酸,每一步都像给烟气“洗澡”。
中控室电子屏上,清晰记录着危废进炉、高温焚烧等情况。操作员孙迪坐在“监控器”后,轻击鼠标,全神贯注地注视着每个环节的参数与温度变化,为危废“洗白”全过程保驾护航。
颗粒物10.88mg/m^3、二氧化硫14.5mg/m^3、氯化氢38.69mg/m^3……中控室操作台的电脑上,实时跳动着烟气的排放数据。“你看,这些危险废物经处理后的烟气,各项排放指标均优于国家排放标准,余热回收的蒸汽还可用于厂区工艺蒸汽使用和公司冬季供暖。”孙迪语气里满是自豪。
无害化处理只是基础,资源化利用才是终极目标。在公司产学研中心的样品显示台前,大学生志愿者陈卓俯下身子,用手机拍下处理前后的废物对比:黢黑的废盐变为雪白的成品盐,灰蒙蒙的废活性炭化成晶亮的成品活性炭,堪称化腐朽为神奇。更多这样的转化,未完待续。
离开厂区,记者想起任春强的话,“让每克废物都找到可利用的归宿,需要下更多真功夫。”在焚烧炉的轰鸣声中,我们触摸到中国环保产业的进化脉络——从粗放填埋到精准“拆弹”,从末端治理到全程管控。“作为青年,我们要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环保实践中。”陈卓的话,更让记者相信,这场“危险废物洗白记”已不仅是技术突围,更是一场全民环保意识和无废理念的强化与实践。
(辽宁日报记者 赵静 陈博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