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4月13日讯(记者 陈美)在未来产业布局上,安徽系国资又出手了。近日,众擎机器人完成近2亿元Pre-A轮融资,此轮融资由StoneVenture领投,国香资本、弘晖基金等一众老股东持续加码。
股权穿透显示,国香资本下注的基金为安徽成唐数智创意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合伙人信息中,浮现安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合肥兴泰资本身影,两者分别持股25%和15%,均为国资系基金。
实际上,在天使轮阶段,国香资本旗下的北京成璟管理咨询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就联手合肥滨湖金融投资集团投资众擎机器人。这一连串的动作,显示出安徽国资和“最牛风投城市”合肥,在机器人领域的持续加码。
创始人来自小鹏团队,国香资本天使轮投了
作为天使投资人,国香资本合伙人余俊在接受《科创板日报》记者采访时透露,当初选择投资众擎机器人,主要基于布局头部企业的投资策略。“众擎团队不仅经验丰富,在机器人产品开发方面也成果斐然,再加上双方在对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发展节奏、本体公司的竞争优势的构建、企业发展节奏和融资策略及节奏等方面高度契合,最终促成了这笔投资。”
截至2025年3月29日,该赛道内的融资事件数量已达102起,相比去年同期的75起大幅增长。鉴于此,余俊表示,国香资本早期重点围绕机器人大脑、本体以及核心零部件这三个关键节点进行投资布局,后续还将在围绕具身智能的感知、数据、场景以及差异化市场等维度进行投资布局。
在余俊来看,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供应链环节虽然竞争激烈,但通用机器人的发展将带来新机遇。新型的具备构建未来竞争壁垒的的一体化关节公司,不仅要具备过硬的硬件制造能力,更需深入学习和理解场景与用户需求,同时拥有快速响应、高品质提供产品及方案的能力,能够在纵向一体化和工业化分工之间找到平衡,这样才能适应未来机器人产业发展。”
创始人背景方面,《科创板日报》记者留意到,众擎机器人的创始人赵同阳,早在2016年就涉足机器人领域。
2019年,赵同阳创办多够机器人,专注于四足机器人的研发;2020年,赵同阳的多够公司被何小鹏收购,双方成立“鹏行智能”,赵同阳任鹏行智能总经理;2023年初,赵同阳向何小鹏表明自己想做人形机器人的意向,并带领团队着手开发人形机器人PX5。
2023年10月,在小鹏汽车1024科技活动日上,何小鹏正式向外界介绍了由赵同阳主导研发的人形机器人PX5。至此,赵同阳团队在人形机器人领域获得重大突破。
在当下的机器人创业热潮中,不少创始人都来自“蔚小理”等新能源车企的高管以及自动驾驶公司。例如,2024年12月,理想汽车智能驾驶产品总监赵哲伦离职后,与地平线前副总裁及软件平台产品线总裁余轶南共同创立了维他动力。该公司专注于具身智能的产品化;小鹏汽车原北美团队视觉感知负责人王弢离职后,也投身于机器人创业公司。
针对这一现象,余俊认为,自动驾驶和机器人的技术架构存在相通之处,但机器人操作面临更为复杂的情况,需要应对物理世界中更多的变化与不确定性。“自动驾驶团队转型做人形机器人,需要在技术、复杂环境感知、训练数据集以及更复杂模型驱动的执行动作,比如车辆只是移动、不涉及复杂操作动作等多个方面进行补充与提升。”
合肥设立100亿基金,竞逐机器人产业
作为众擎机器人天使轮以及Pre-A轮投资人的安徽系国资基金,早在2024年,安徽省就发布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将重点攻关人形机器人的“大脑”“小脑”和“肢体”等关键核心技术。
其中,安徽将开发基于AI大模型的“大脑”,以通用多模态大模型为基础,构建“感知一决策一控制”一体化大模型,增强环境感知、行为控制、人机交互能力。
同时,开发控制运动的“小脑”,通过模仿学习和强化学习训练构建机器人运动控制大模型,提高复杂地形通过、全身协同、精细作业能力。
另外,依托现有机器人技术基础,系统部署“机器肢体”,突破高动态、高爆发、高精度运动结构技术,研发高强度高集成本体、轻量化骨骼、高精传感的强健肢体。
今年3月,合肥也强势加入产业竞逐中,拟设立规模达100亿元的未来产业基金,全方位推动智能机器人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谈及合肥在这一领域的发力,有投资人向《科创板日报》记者分析,当下各地国资积极投身机器人产业,通过设立基金、出台政策等一系列组合拳的方式,吸引相关企业落地,推动产业发展。
“就合肥而言,作为‘风投城市’,合肥有产业投资思维。”该投资人称,在产业链上,合肥已集聚超160家上下游企业,形成“大脑—小脑—核心部组件—本体”全链条研发制造一体化格局。
其中,诞生于合肥、源自科大讯飞系的聆动通用机器人,便是一家专注于“大脑—小脑—本体”全链路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公司;并且,不少获得安徽、合肥系国资基金投资的创业公司,也会基于当地的制造优势,选择在合肥落地建厂。
“同时,合肥在家电、汽车等产业方面优势明显,成熟的产业发展度也为机器人行业提供了丰富多元的应用场景,以及完备的上下游供应链。”该投资人称。
不止是合肥,今年以来广州和深圳也在全力争夺中国“机器人第一城”的称号,两地相继出台政策,大力支持机器人产业发展。对此,上述投资人认为,北京、上海、深圳、合肥在机器人产业发展进程中各有优势。“其中,北京为有政策优势,上海有人才和产业融合优势,深圳则有制造业和供应链优势,合肥具备工业基础和专项政策支持优势。”
“对于创业公司来说,需要依据自身硬件或软件研发需求,选择在不同城市合理落地布局,以形成产业协同发展的格局。”
对于机器人发展的未来,该投资人认为,软件泛化性提升预计需3-5年时间,届时机器人有望在多场景实现落地应用。从硬件成本看,机器人的成本已接近产业工人年薪。“随着成本和性能优化,市场需求将逐步释放,预计1-5内会有大量场景逐渐实现应用。”
国香资本合伙人余俊则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智能化和成本决定了具身智能机器人商业化的速度。“就智能化来看,行业存在多种技术路线,部分企业采用强化学习技术,通过不断低成本构建海量数据预训练、真实数据后训练以及试错优化方式来提升机器人性能;有的运用模仿学习方式,通过模拟特定行为帮助机器人掌握技能;还有的企业利用真实数据进行预训练,为模型搭建基础,这些努力都是为了完善模型,增强机器人对真实场景的适应能力。当然不同训练方式对数据要求、团队能力以及最后的训练效果收敛都可能出现阶段性差异,行业从业者还需要继续探索。”
“成本上,无论是面向TO B端还是TO C端,成本始终是决定其能否广泛应用的核心要素。一旦机器人的软件能力逐渐强大,且硬件成本控制在市场可接受范围,那么机器人在劳动力市场的替代进程将稳步推进,且不可逆转。”余俊最后谈到。
(科创板日报记者 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