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志·地名志》载,清顺治二年(1645),改南直隶置江南省。康熙六年(1667),析东境置江苏省。以江宁为东南重地,苏州为财赋要区,乃取两府首字命名省名为“江苏”。简称“苏”。
1949年4月,苏南人民行政公署析吴县城厢置苏州市,以此地古名”苏州“命名。隋开皇九年(589),因境内有姑苏山,改吴州为苏州。
1999年12月,苏州市郊区更名为虎丘区,因辖区内有虎丘山而得名。区名以原辖有虎丘镇而得名。虎丘,原名海涌山。相传吴王阖闾死后葬于虎丘,葬后三日有白虎蹲于山上,故改名虎丘。一说为“丘如蹲虎,以形名”。镇以山名,区以镇名。
2001年,经国务院批复,撤销吴县市,设立苏州市吴中区。因是吴文化发祥地、吴地中心区域而得名。
2000年12月3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吴县市,设立苏州市吴中区、相城区。阖闾元年(前514),吴王阖闾命大臣伍子胥到阳澄湖地区“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选址构筑阖闾大城。相城得名于此。
2012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姑苏区。隋开皇九年(589),以城西有“姑苏山”,改吴州为苏州。姑苏由此成为苏州的别称。姑苏区由此得名。
2012年8月,经国务院批复撤销吴江市,设立吴江区。因松江(吴淞江)古属吴县,故亦称吴江。后梁开平三年(909),置县,县以江名。吴江区名袭之。
1983年3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常熟县,改设常熟市。“常熟”之名,源于大同六年(公元540年)以南沙县置常熟县,据元至正间《重修琴川志》载,以“土壤膏沃,岁无水旱”得名;明万历间《皇明文献志》以县内地势“原隰异壤,虽大水大旱,不能概为之灾,则岁得常稔”,故名。
1986年9月,省人民政府批复设立。因境内天然良港张家港而得名。
198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昆山撤县设市。梁大同二年(536),分信义县置昆山县,以境内有昆山(今上海松江区西北,南朝梁改名为小昆山)而得名。
1993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太仓县,设县级太仓市。太仓,传因春秋吴王置仓于此而得名。首见于宋郏亶《吴门水利书》:“昆山之东,地名太仓,俗号冈身。”
地名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地名知识为载体,深度挖掘“从地名看文化,从文化看中国”的主旨内涵,从地理、历史、语言、文学、民俗等各个角度全方位展现中华大地的万千风貌,引导人们发现地名背后深厚的人文底蕴、文化华彩和人生百态,重点解析地名中深藏的中国智慧,从身边的地名中收获新知,感悟中华文化要义,感受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唤起根植于人们心中的家乡情结与热土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