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刘彤
近年来,食品行业的“内卷式”竞争愈演愈烈。这种无序竞争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使行业陷入低水平竞争的泥潭,阻碍了长远发展。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主动破除地方保护、市场分割和“内卷式”竞争。从202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要求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效整治“内卷式”竞争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十分突出。
“内卷式”竞争对食品行业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从企业自身来看,过度的价格竞争导致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企业缺乏资金投入研发和创新,产品同质化严重,难以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最终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从产业链角度看,“内卷式”竞争会导致整个产业链生态受损。为了降低成本,企业可能会向上下游供应商施压,挤压其利润空间,影响供应商的正常发展,进而影响整个产业链的稳定。一些食品企业为了降低原材料成本,可能会选择质量较差的供应商,这不仅会影响产品质量,还可能引发食品安全问题。对于消费者而言,虽然短期内可能会因为价格下降而获得一定实惠,但从长远来看,如果企业一味地“卷”价格,忽视产品质量和创新,消费者最终将难以获得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市场上充斥着低价低质的食品,消费者的健康和权益也将受到威胁。
要有效整治食品行业的“内卷”,关键在于构建更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首先,监管部门应加大执法力度,严查食品安全问题,对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确保企业不能以牺牲质量为代价来降低成本。其次,应鼓励企业提升产品研发能力,推动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例如,通过税收优惠、专项资金支持等方式,激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投入,摆脱单纯依靠价格竞争的困境。
此外,消费者的选择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市场的竞争方式。只有当消费者更加关注食品品质、安全标准和品牌价值,而非仅仅看重低价,企业才会被迫调整经营策略,回归良性竞争。因此,社会应加强食品安全知识和消费观念的宣传,提高消费者的判断力,促进市场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
整治食品行业的“内卷式”竞争,不是要限制市场竞争,而是要引导其朝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这一关键便在于创新和差异化发展。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关注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开发出具有创新性和差异化的产品,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一些食品企业推出低糖、低脂、低盐的健康食品,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还有一些企业注重产品的包装设计和品牌文化建设,通过独特的品牌形象吸引消费者。越来越多的品牌认识到,靠压低供应商价格、降低品质来获得低价优势的行为是短视的,产业链条上各环节的企业都应该赚到合理范围内的利润,从而确保足量的资金推动产业进步。有食品企业负责人曾表示,“品牌品质和价格是‘三位一体’的,消费者不可能只认价格低这一个优势,而品质得益于品牌持续投入大量资金到研发环节。同时,通过产学研的联动能让技术成果得到更好转化。”
中国食品行业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到质量跃升的关键转折,整治“内卷式”竞争不是要扼杀市场活力,而是为真正的创新扫清障碍——让食品回归营养本质,让竞争聚焦价值创造,这或许才是行业破局的终极答案。只有各方共同努力,食品行业才能摆脱无序竞争的困境,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健康、优质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