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当拉美文学的星河图在世人眼前展开,马尔克斯笔下魔幻现实主义的马孔多小镇、博尔赫斯精心编织的哲学迷宫、聂鲁达喷薄而出的诗篇,共同构成了二十世纪文学史最璀璨的星座。而略萨以”结构现实主义”开辟的叙事疆域,则在这片星图中刻下了独特印记。
据环球网转载澎湃新闻消息,秘鲁-西班牙双国籍作家、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于当地时间4月13日逝世,享年89岁。略萨的儿子阿尔瓦罗·巴尔加斯·略萨也在社交媒体上宣布了这个消息。“我们怀着沉重的心情宣布,我们的父亲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今天在利马安详去世,身边陪伴着家人。”
20世纪60-70年代,拉美文学迎来了一个黄金时期,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被称为“拉美文学大爆炸”。其中,马尔克斯和略萨是其中重要的代表人物。
作为“拉美文学爆炸”最后一位离世的文学巨匠,他的辞世为这个传奇时代画上了终章。
略萨的作品充满了能量、激情和勇气,被誉为“结构现实主义大师”的文学巨匠。他一生以笔为剑,深刻剖析权力、社会与人性,留下了跨越半个世纪的文学遗产。其代表作有《绿房子》《酒吧长谈》《公羊的节日》和《世界末日之战》等,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项,包括诺贝尔文学奖,被誉为“高峰的标志”。
略萨作品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1936年出生于秘鲁南部亚雷基帕省,曾就读军校,年轻时做过银行职员、新闻记者、编辑、特约撰稿人、图书馆编目员等工作。他创作小说、剧本、散文随笔、诗、文学评论、政论杂文,也曾导演舞台剧、电影和主持广播电视节目。曾在军校两年的日子深刻影响到他,“在那灰色的日日夜夜里和悲伤的薄雾中,我读书和写作的劲头是前所未有的,而且开始成为一名作家了。”2010年,略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谈及诺贝尔文学奖对自己的影响,略萨曾说,“我将会一直从事写作到生命结束。我不认为诺贝尔文学奖会改变我的一切,也许影响的是我的片刻生活。”
略萨作品
曾致信给中国读者:
中国是“儿时起似乎就构成我梦境中一部分的国家”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拥有秘鲁和西班牙双重国籍。2010年,略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略萨曾于2011年6月来到中国,进行为期9天的中国行。其中在上海一站时,曾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和上海戏剧学院,做公开演讲和作品朗诵。
2011年的中国行,略萨还特地写信致中国读者,在信中他说:“我从来没想到我写的故事能到达如此遥远的地方,亦即从我儿时起似乎就构成我梦境中一部分的国家,也是我心目中非现实景物组成部分的国家,就如同我在历险故事中读到的那许多奇异的、令人难以置信的国家一样。现在我知道了,中国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非常强大的国家。在她的众多的人口中,有一些读者与我共同分享我在我的小说中创作的那个神奇的世界,这对我花费了那么多时间、付出了那么多努力写我的故事和长篇小说,是一种莫大的补偿。”
关于写作,略萨在信中分享了自己的经验,“我之所以渴望成为作家,目的是为了要把我一生中那些伟大而可爱的朋友让我感受到的激奋,通过我创作的故事,尽可能多地传达给读者;而那些伟大而可爱的朋友本身就是我读过的最佳作品。文学是一种世界语言。尽管读者在时代、地点、信仰和语言上千差万别,但文学在他们中间确立的却是人类的团结、感情的纽带、共同的愿望和情感的交融,以及相互的声援。而这一切表明,在全人类的心灵深处,他们之间存在的是亲近。此乃我希望我的著作带给我的中国读者的信息:友谊、理解和兄弟之情。”
略萨在信中这样谈到阅读:“从非常年轻的时候起,由于阅读给予我的极大乐趣,我就渴望成为一个作家。我总是说,我一生中最美妙的事情就是学会了阅读。因为,由于阅读,读者的生活会倍加充实,得到极大的丰富,得到种种没有让我们眼花缭乱、进入我们记忆中的小说的帮助绝对不会得到的体验。”
“拉美文学爆炸”曾影响莫言、余华等中国众多作家
略萨去世的消息传来,不少中国作家、读者纷纷转发相关消息并留言。“略萨的去世,代表着拉美文学大爆炸时代的落幕。”“这些年诺奖奖到的大师,也就略萨算得上是了。”
20世纪60年代,在神秘的拉丁美洲土地上,一众才华横溢的作家横空出世,“拉美文学热”席卷全球,也为中国文坛注入了一汪活水养分,影响包括莫言、余华、叶兆言、李洱等众多作家。李洱曾在访谈里说:“1985年暑假我带着《百年孤独》从上海回到河南,在路上我打开了《百年孤独》,我完全震惊了。” 叶兆言曾撰文谈到:“拉美文学的爆炸影响了世界。我们是被影响的一部分,我们是被炸,心甘情愿被狂轰乱炸,因为这个,我们应该表示感激之情。”
这跨文化的文学共振,离不开翻译家们的辛勤耕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略萨作品的首位中文译者、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赵德明先生,于2025年4月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当两位见证者的相继离世,文学爆炸”的余晖正化作永恒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