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
一条条老街,穿越时光,联通古今。一座座老旧建筑,斗转星移,承载时光与历史的馈赠。
城市发展日新月异,那些散落在街巷、角落的民居老宅,正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模型爱好者厉豪和他的朋友们通过微缩模型复刻老旧建筑,将城市记忆永久留存。
复刻老街收获大奖
泛悦悦立方8号楼是长虹路上的一栋写字楼。在位于6楼的点时视觉艺术,厉豪正在指导小朋友制作微缩模型。泡沫板、纸壳、塑料吸管……这些生活中毫不起眼的小物件,经过加工变成了斑驳的墙体、布满油污的橱柜、老旧的排水管。
厉豪(右)指导小朋友制作微缩模型
“80后”厉豪大学主修工业设计,经济条件允许后,他开始系统学习模型制作。
从坦克模型到飞机模型,他的作品越发逼真,微缩模型也逐渐成为他生活的重要部分。他曾受邀参加日本第58届静冈模型展,作品受到外国模型爱好者的欢迎。
疫情期间,厉豪尝试制作建筑模型,用废旧材料按照想象中的样子制作仓库、民房,但这些作品颗粒度有些高,不能生动展现生活的痕迹,缺乏生命力。
后来,他将目光投向利民街——一条不起眼的背街小巷。每天接送孩子经过时,他注意到房子因不同租客和用途而产生了细微变化,这种变化让他着迷。
去年暑假,厉豪带领学生到利民街写生,观察建筑结构和风格特点。“排水管有些歪,下面长着野草,这些细节都要捕捉到。”在厉豪的指导下,张芷嫣、任开言、厉又诚、章丁悦、徐子谦、刘泽谦6名小朋友以利民街为原型制作的《消失的老街》微缩模型,夺得第10届夏季模型交流会暨2024武汉微型艺术展青少年组优秀奖,并在湖南模型交流赛上斩获青少年组银奖。
匠心匠艺还原城墙
微缩模型的价值被文保部门看到,他们向厉豪发出邀请。去年10月份,厉豪接到了一笔订单,用微缩模型还原襄阳城墙的建造景象。时间紧迫,留给他的时间只有20多天。
查阅资料、实地勘察,厉豪和他的朋友“大龙”、于恺分工协作。那段时间,他们从早上9点忙到第二天凌晨一两点,没有人抱怨。
“城墙上的每一块砖,都是历史的见证、岁月的沉淀,用微缩模型展现襄阳城墙的建造景象是一份沉甸甸的重任!”
厉豪和他的朋友用匠心匠艺回馈这份重托。
他们用定制的城砖做微缩模型。“做微缩模型使用的黄土要烘烤、敲碎,用筛子仔细筛一遍,确保黄土里没有杂质。”“大龙”回忆,制作微缩模型的过程严谨而枯燥。城墙按照一顺一丁的方式修葺。制作微缩模型时,他们也严格按照这种方式操作,并复刻城墙顶部中间高、两边低的海墁构造,确保排水功能得以体现。交付前,于恺在城砖上刻上三人的名字,效仿古代“物勒工名”制度。
“修城墙的工匠会把自己的名字刻在城墙上,我们效仿古人的做法,致敬匠心匠艺!”于恺说。
推广普及任重道远
最近,厉豪、“大龙”、“小柒”以原国营卫东机械厂家属院为原型,制作了一组微缩模型。红砖墙、木窗棱、老旧遮雨棚,无不透着三线厂家属院的年代感。
“这中间有写实,也有再创作。真实的一楼门面原本空着,我把它改造成‘东方红供销’废品回收站,老式办公桌上摆着账本,卷闸门半开半掩,小推车上堆叠的废纸壳倾倒一地,仿佛诉说着那个年代的故事。”“大龙”说,散落的纸壳意外地增添了故事感。
厉豪为微缩模型涂色做旧,进一步完善细节
微缩模型还借助了现代科技。塑料凳、自行车、电动车等细节通过3D打印技术完成。“手工制作无法实现的精细部分,就用3D打印。”“大龙”表示,完工后,他们带着作品到原国营卫东机械厂打卡,与实景完美衔接,毫无违和感。
“微缩模型是一门小众艺术,大众接触机会有限。几年前,厉豪曾在北街举办微缩模型展,吸引不少市民和游客观展。如今,他们通过小红书分享作品,借助社交媒体让更多人了解这门艺术。受湖北文理学院美术学院邀请,今年他们将在高校开设课程,带领大学生用微缩模型留住城市记忆。”厉豪表示,透着生命力的微缩模型一定能走入大众视野。
记者:彭艺唯
编辑:李天一|责编:张丽
审核:周锴 刘德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