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春雨浸润山川,当思念穿越千里,一年一度的清明归途在车轮与铁轨的共振中拉开帷幕。面对短期的客流高峰,铁路部门再次以硬核运力与柔性服务,将“人民至上”的誓言镌刻在每寸钢轨之上。
运力提档升级,铺就四通八达归乡坦途。面对短期集中的庞大客流,铁路部门以“一日一图”精准调度为核心,构建起动态运力供给体系。从西安局单日增开动车组疏通三秦大地客流,到南宁局开行“踏青专列”串联八桂山水,钢铁动脉在华夏大地上昼夜不息。针对“三集中”客流特征(出行目的地集中、出行客流集中、到达客流集中),通过大数据预判绘制“热力地图”,对京广、沪昆等干线实施重联运行,对红色旅游城市开行“祭扫专列”,形成“干线保畅通、支线重衔接”的立体运输网络。正如旅客所言:“往年清明抢票像打仗,如今手机点点就能规划最优路线。”
服务破界创新,书写旅客至上的暖心篇章。当科技赋能遇见人文关怀,铁路服务便迸发出全新活力。12306系统持续迭代,候补购票兑现率大幅提升,智能选铺功能让老年旅客告别上铺困扰,这些“指尖上的改革”使购票不再是技术博弈。在南宁东站,“壮乡情”服务台提供方言导乘;在西安北站,重点旅客可预约“无缝换乘”接送服务,细节之处尽显温情。尤其是“铁路+文旅”的跨界融合。婺源油菜花海畔的“赏春专列”配备观景车窗,景德镇瓷韵之旅的“文化车厢”开设陶艺体验,让传统运输工具蝶变为移动文化展厅。这种“旅程即风景”的服务升级,正是铁路从“走得了”向“走得好”跨越的生动注脚。正如网友赞叹:“坐上列车,便踏上了春天的第一班车。”
责任双肩勇担,筑牢平安出行的铜墙铁壁。对关键设备设施实施精准养护,开展线路设备质量提升整治,开展接触网绝缘子清洗专项行动,“平推式检查”关键行车设备,组建专项队伍清理铁路沿线轻飘物,同步采用无人机巡检与人工排查结合强化路外安全环境整治,全面检查整治客站电梯、闸机等关键设施,为广大旅客出行创造安全环境。更难得的是,铁路部门在清明运输中统筹客货双线作战。中欧班列日均开行量保持高位运行,确保国际供应链稳定;春耕专列将一列列农资送达东北黑土地,用钢铁脊梁扛起国计民生重任。这种“大动脉”与“毛细血管”的协同发力,诠释了新时代铁路的担当本色。
当钢铁长龙载着万千思念、带着人们走向先辈长眠之地时,那绵延不绝的铁道线,已然化作贯通古今的精神纽带:一头连着慎终追远的文明根脉,一头通向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这样的清明图景,恰是中国式现代化最温暖的注脚,见证着古老大地在守正创新中焕发的永恒生机。
(来源:中国网 作者:陈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