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举办的宁夏六盘山山花节上,游客漫步打卡。通过持续的生态建设和保护修复,六盘山绿意葱茏,生态越来越好。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韩胜利 摄
这是六盘山吗?眼前,分明是碧波万顷的大海!
瞧,梁峁上,沟塬间,浓浓淡淡、深深浅浅的绿,无边无垠扯也扯不断!
春天的林木,特别有样儿,挺立着,纷纷撑起亭亭如盖的绿伞;春天的草儿,特别调皮,探出地面,挤挤挨挨凑成了团儿;就连那林间的溪涧,也不甘寂寞,跳跃着,欢叫着,把盈盈的绿意搂进了怀里……
以往,说到六盘山,人们马上会想到西海固。左宗棠口中“苦瘠甲天下”的地方,就在这里。
这位打败阿古柏、收复了新疆的“中兴名臣”,对这块土地的贫瘠却束手无策,要求“各省协济”,不然“无所尺寸仰仗”。
1972年,联合国粮食开发署考察后,也认为这里是“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
沧桑巨变,如今这里却成了人间乐园——2024年,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上,位于宁夏六盘山的固原市成功入选“自然城市”名单。这是西北地区首个。
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
那不断扩散的新绿,正兴高采烈地讲述这块土地的新故事
向六盘山腹地挺进,林子越来越密,绿意越来越浓。
终年苍翠的雪松高大挺拔,金字塔形的云杉优雅稳重,萌出新芽的落叶松恣意舒展……不知名的鸟儿在枝叶间轻灵跃动,婉转争啼,给这幅“春山图”配上了明快动人的晨曲。
隆德县林业和草原局高级林业工程师李龙平是我们此行的“向导”,他是本地人,作为造林队队员,在山上转了一辈子。说起早年的光景,他感慨万千:当年可不是这样,山上光秃秃的,别说树和草,连草根都被羊啃得干干净净……
理论上,这里每平方公里土地最多承载22人,一度却要养活142人。越穷越垦,越垦越穷。
一方水土不能养育一方人,怎么办?
1982年,国务院启动“三西”(甘肃河西、定西和宁夏西海固)农业建设专项扶贫计划。一场规模浩大的生态移民搬迁——“吊庄移民”由此开启,先后123万人搬离了这块土地。电视剧《山海情》真实地反映了这段历程。
“吊庄移民”,既是给人找活路,也是给大山找出路。
调研组在茂密的林草间蜿蜒蛇行,终于来到了此行的第一站——隆德县大慢坡移民迁出生态恢复区。如果不仔细辨认,你很难相信这里曾是人口密集的村庄。放眼看去,除了树还是树,凑近了才发现,树与树之间,或隐藏着一段土坯旧墙,或是几片残瓦、一块石碾……
那不断扩散的新绿,正在吞噬着昔日的旧痕;那消失的不凡岁月,正兴高采烈地讲述着这块土地的新故事。
新绿还在扩散。我们来到了一处陡坡前。“不能撂下一块空闲地。别看这种地方坡陡得驴都上不去,现在,我们也有办法了。”李龙平说。
说话间,一阵“嗡嗡”声振动林樾,抬头一看,一架架无人机吊着一株株树苗正从山下飞来。
“现在种树用上了高科技哩。朝天上看,那是我们的‘运输大队’!再朝地上看,这是小型钻坑机,挖一个树坑最快只要十来秒;这是小型装载机,爬坡过坎,省了不少人力……”
李龙平越讲越兴奋:“绿化,现在越来越讲究。以前恨不得挨着种、挤着种、叠着种!后来弄明白了,植株过密、树种单一,不光是养分跟不上,林下的草和灌木也长不旺。所以呀,我们都是先测算密度再动手,还讲究个‘乔、灌、草结合’,搞复合式绿化!你们看,这狗尾巴草长得多好,还有各色野蘑菇呐!咱六盘山地区森林覆盖率,已从1958年的1.4%跃升至60.1%。”
阳光透过林叶洒在草地上,那密匝匝、毛茸茸的狗尾巴草随风摇曳,滚落下一滴滴晶亮的露珠……
野生动物纷纷“安家”,它们用脚给六盘山“投票”
移步六盘山林业局龙潭国有林场,我们见到了护林员杨生杰,他手持电子探测仪,正在测量记录林木的树种、间距、生长状态。
“现在讲究‘三分造、七分管’,看护林子比照看娃娃都精细呢。老辈人起早贪黑、吃苦流汗种下的树,我们可得护周全。”作为一名“林二代”,杨生杰对这山这林有着亲人般的感情。
“早年间山穷人穷,老乡们喂牛养羊缺草料、盖房打家具没木材,总有人打这山林的主意。后来呢?生活富足了,我们的‘盯防对象’也越来越少了!”杨生杰笑得舒心,“现在,我们的主要任务是防山火,还有,保护林子里的‘贵客’们!”
杨生杰口中的“贵客”,是这片山林里神出鬼没的各类野生动物。
调研组跟着六盘山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主任郭志宏穿行林间,盼着和“贵客”们来个不期而遇。
“总有人问我在山里工作枯不枯燥,嗨,他们是真没见过这儿的各种小生灵!”郭志宏眼中闪着光,绘声绘色的讲述把我们带进了“动物世界”:华北豹体态雄健,神情孤傲,走动时步履悠然,跑起来飒飒生风;豹猫身形虽小,面部花纹却独具霸气,“巡山”时照样威风凛凛,气势非凡;还有那一脸憨态的“傻狍子”,见了人也不跑,原地立定,瞪着小眼睛和人怔怔地对视……
就在这时,前面草丛颤动起来,随着我们走近,一道黑影“嗖”地掠过,便没了踪迹。在我们愣神间,不远处,又传来“嘎嘎”的飞禽鸣叫声。
“是红腹锦鸡!”郭志宏说。
一切发生得那么快!见我们有些失望,郭志宏说:“对了,我们中心刚救治了只‘宝贝’,一起去看看!”
救护中心暂养区里,一只目光犀利、体形硕大的猛禽正昂头挺胸地踱着方步,神气活现。“这是草原雕,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它的一只翅膀骨折了,救治一段时间就可以放飞。”郭志宏说。
他点开手机相册,如数家珍般用指尖一张张划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华北豹已识别的个体为34只,毛冠鹿、鬣羚等53种珍稀野生动物从秦岭迁徙到六盘山‘安家’,还发现了黑鹳、大鲵等濒危物种。现在,六盘山新增575种物种……”
“它们这是用脚给六盘山‘投票’呢!”郭志宏自豪地说。
山绿了,雨多了,生态良性循环形成了
走进固原清水河国家湿地公园,抢着“迎客”的是扑面而来的氤氲水汽。一幅山光水色的画卷闪现眼前,涤目洗心——
群山环抱的开阔水面上,清波随风荡漾,宛若一块巨幅蓝绸在山间徐徐铺开。冒出嫩绿的芦苇在春风中轻轻摇曳,成群的白鹭掠过浅滩,翅尖划破了倒映着天光云影的水面……
调研组在公园示意图前细细观瞻:永久性河流、季节性河流、洪泛平原、草本沼泽、灌丛沼泽、库塘湿地……“大漠孤烟直”的大西北,竟成了如此丰润的“水乡”!
“一抬眼就能看见清凌凌的水,确实美气!在我们这,水可是不折不扣的宝贝。”同行的固原市原州区水务局工程师顾怀富向我们介绍。
如果说,河湖是深嵌在山间的翡翠,瀑布就是挂在山上的银练。
眼前是茹河瀑布。水声轰鸣中,股股激流沿着崖壁倾泻直下,水花飞溅,碎成一地珠玉。周边的峡谷幽深狭长,形态各异,有的如悬空的古堡,有的状若蘑菇,层叠而起。
“从前这儿是‘有沟没水流,雨水贵如油,十年九旱让人愁’,哪敢想有一天能在家门口看上瀑布呢?”与调研组同行的彭阳县水务局水土保持工作站副站长马志孝说,“能有这景致,也是植树造林的功劳。林草越来越茂盛,生态便越来越好,生态基流和水质稳定保障,形成了良性循环。”
十来年工夫,整个彭阳来了个大变样,“山是和尚头”的景象一去不复返了。
正说着,一场小雨淅淅沥沥落了下来,林间渐渐升腾起丝丝缕缕的白雾,给山山峁峁罩上了一层轻灵的薄纱。
尽管降水量多了,宁夏人爱惜水、节约水的意识可一点也没有少。
六盘山麓,中庄水库安卧在苍翠群峰的臂弯里。
“水库一建起来,像是在村边安了台‘大空调’,你说攒劲不攒劲?”正在水库边转悠的固原市原州区开城镇彭庄村村民杨建和告诉调研组。
“以前盛上一盆水,先淘米,再洗脸,最后洗衣服,都用成浑汤子了也舍不得倒。自打2016年水库开始蓄水,村里家家户户通上了自来水,终于告别了世世代代的井窖水。水多了,可乡亲们咋说?‘人要喝水,庄稼要喝水,草木要喝水,水再多,哪怕一点点水星星咱也不敢浪费啊!’”
好生态换来好日子,醉人春曲在六盘山悠悠回响
调研期间,正逢一年一度的六盘山山花节。
杏花、山桃花、梨花……一朵朵,一簇簇,一团团,粉白相映,灿若云霞。她们是六盘山春天的信使,带着绵延不尽的芬芳,降落在黄土高原的笑纹里。
花儿们沿着一垄垄梯田蔓延开来,层层叠叠,泼泼辣辣,简直闹成了一片海!
彭阳县金鸡坪梯田公园、嘛喇湾77号彩虹路、牛湾杏花岭……30多个山花观赏点穿插交错,行走在花海间,仿佛连空气都能醉倒人。
一枝枝山花探出头,大大方方“打量”我们这些“不速之客”。山林间、小路上、河水旁、花影里随处可见面带笑容的游人。
“偶然间刷到了山花节的短视频,就赶紧约上朋友一起来了。我还从没看过这么壮观的花海!”
说话人是来自陕西榆林的刘女士,一名自驾达人。她边拍照,边喜滋滋地对记者说:“六盘山的花呀,不是‘一朵一朵’的,而是‘一山一山’的!”
“哎春风嘛就吹来着百花香呀,马莲花开呀,自由的呀鸟儿在歌唱……”一阵歌声传来,循声望去,一位身着民族服饰的歌者在灼灼花枝下亮开了嗓子。悠长高亢的“花儿”,在峁梁间千回百转……
眼前赏着的是花儿,耳边飘着的也是“花儿”。一场场精品演出在花海中拉开帷幕,让人文之美与山水之美交相辉映。
“山花节”已举办二十一届。彭阳县文旅局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今年预计接待游客75万人次,带来收入3亿多元。
六盘山的春天不仅是花送来的,还是蜜蜂舞出来的!
告别花海,调研组走进固原一处蜂业养殖基地,正赶上蜜蜂“上班”的时间。
养蜂人马建霞头戴网帽,轻敲蜂箱。霎时,蜂箱内传来绵密的蜂鸣,成群的蜜蜂振翅而出,迫不及待飞向芬芳扑鼻的山花。
“现在山上花儿多到蜜蜂采不完!”马建霞语气中难掩喜悦。
山绿了,花多了,养蜂的人也多了,酿成了独具风味的“六盘山百花蜜”。
2014年,马建霞夫妇牵头成立蜂业合作社,把60余户零散蜂农拧成一股绳。“统一技术,统一品牌。就这么一闹,产量、利润翻了番!”马建霞笑得眉眼弯弯。
“咱这空气,也能卖钱哩!”来到彭阳县王洼镇杨寨村,县水土保持工作站站长晁永福告诉调研组,2024年9月12日,彭阳县成功交易水土保持碳汇3.6万吨,换来了111.6万元真金白银,创下了黄河流域的“首单”纪录!“好空气,是修田建坝、植树种草换来的!”晁永福很激动。
…………
这次调研,我们走遍了六盘山的每一个角落,却始终未能走出那铺天盖地的新绿!
那绿,绿得纵情,绿得恣意,绿得放肆——六盘山的春天,便是被这绿深吻过的长篇雅诗。
因为这醉人的绿,春的余韵悠悠拉长了调子,在六盘山沟壑峁梁间经久不息地回响。随着回响,山笑了,水笑了,人笑了,一切都笑了……
人们不是都在追逐诗和远方吗?那么,诗和远方在哪里?毋庸置疑,在广袤的祖国大地上,肯定会有不少这样的所在。
不过,我们可以断言:六盘山,必是其中之一!
(调研组成员:宁夏日报记者 乔素华、秦磊、李锦、何娟亮、袁洋 光明日报记者 马姗姗、闫磊、张文攀、王忠耀、李春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