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到头,广东人总要吃上几次,无论是过年过节、结婚摆酒或是清明祭祖,烧肉都是餐桌上的标配,承载着人们的喜悦或思念。
俗话说:“天上龙肉,地上东头烧肉”,东头烧肉作为龙江的传统美食,历史悠久,名声享誉海内外。2018年,龙江东头烧肉制作技艺入选佛山市顺德区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弄明白一只猪是如何从一只生猪蜕变到人人都爱的烧猪,记者来到东头烧肉加工中心,走进其中一家店铺东头礼佳烧肉工坊,老板谭伟刚是第五代传承人,其曾曾祖父谭广雄于清代咸丰年间就在尖岗圩开设了“生盛号”,深受群众欢迎的工艺真传代代传承至今。
谭伟刚介绍,选猪是关键的第一步,生猪要不肥不瘦,要薄皮骨细,80~90斤最好,这样才能烧出理想的烧肉。
选定的广西土猪,拆骨后,在猪身上均匀涂上腌料,腌制六十分钟,让猪肉均匀入味。腌制后的整猪,推入200度左右的烧炉里烧制。同时还要随时注意炉里烧猪的情况,适时将烧猪推出,用针排遍猪身放气。再推入350度的烧炉里继续烧制至完成。
切开烧肉的时候,还能听到猪皮酥脆的声音,而在每一块烧肉上,都可以清晰地看到肥瘦相间的花纹。除了猪皮外,两层肥肉与两层瘦肉相间,这就是最完美的东头烧肉。
看来要制作一只成功的烧猪并不容易,要经过拆骨腌制、培皮、松针、烧制等等复杂的过程,最终才呈现在我们面前,难怪这烧猪的技艺被评为非遗,为佛山的非遗工匠点赞。
文图、视频 | 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王伟楠 符诗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