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日是第18个世界孤独症日,中国精神残疾人及亲友协会公布了今年的宣传主题口号:“落实关爱行动实施方案,促进孤独症群体全面发展。”这一主题不仅彰显了社会对孤独症群体的深切关注,更预示着我们将共同努力,从“救助”转向“赋能”,全面推进孤独症人士的成长与发展。
什么是孤独症?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组以社交沟通障碍、兴趣或活动范围狭窄以及重复刻板行为为核心症状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社交技能、言语沟通技能受损,同时伴有一定的行为障碍和智能障碍。
如何早期识别孤独症?
1、不(少)看:指目光接触异常,孤独症患儿早期即开始表现出对有意义的社交刺激注视缺乏或减少,对人尤其是人眼部的注视减少。有些孤独症患儿即使可以对话,但是面对面注视仍然不正常。
2、不(少)应:包括呼名反应和共同注意。幼儿对父母的呼唤声充耳不闻,不能用眼神和他人共同关注手指指向的其他物体或事件。呼名反应不敏感通常是家长较早发现的孤独症表现之一。
3、不(少)指:缺乏恰当的肢体动作,无法对感兴趣的东西提出请求。孤独症患儿可能早在12月龄时就有表现,肢体动作使用频率下降,如不会点头表示需要、摇头表示不要、有目的的指向、手势比划等。
4、不(少)语:多数孤独症患儿存在语言出现延迟,家长最多关注的也往往是语言问题。尽管语言发育延迟并不是孤独症诊断的必要条件,其他发育行为障碍也多表现有语言发育延迟,但对于语言发育延迟儿童也要考虑孤独症可能。
5、不当:指不恰当的物品使用及相关的感知觉异常。孤独症患儿从12月龄起可能会出现对于物品的不恰当使用、行为刻板。比如反复开关水龙头,反复开关门,反复想去用手转动电扇。言语的不当也应该注意,表现为正常语言出现后言语的倒退,说一些难以听懂、重复、无意义的语言。
疑似或确诊为孤独症该怎么办?
湖南省直中医医院儿童保健科医生提醒,对于疑似和确诊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儿童,需要到具有儿童孤独症干预康复能力和资质的医院或儿童心理康复机构及特殊教育机构等进行干预康复训练。
孤独症的核心症状没有特效的治疗药物和器械,亦无法自愈,截至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是心理行为干预、康复训练和教育。家长要选择医院或者专业机构,让孩子接受系统、专业的干预治疗。
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早发现、早筛查、早诊断、早干预可显著改善孤独症儿童的认知、语言和适应能力,从而不同程度改善其症状和预后。部分孤独症儿童通过康复训练能够改善社交技能,融入普通教育,成年后可参加工作。
在世界孤独症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走近这个群体,理解患者的内心世界,拥抱他们,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支持与关爱。让我们共同努力,消除孤独症带来的隔阂,帮助每一位患者拥有快乐和充实的生活。(通讯员 刘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