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董泽文、储贻淦)近日,针对校园欺凌防治是当前教育治理的难点问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生团队“盾守青禾”提出创新解决方案,通过构建“AI预警+教育干预”双向赋能的校园欺凌防治体系,融合数智技术与人文关怀,为校园欺凌防治提供新思路。目前,该方案已进入试点对接阶段,未来有望通过教育部“校园安全云”平台推广。
多模态AI技术破解监控盲区,隐私分级管控平衡伦理争议
传统校园欺凌防治依赖人工巡查,存在监控盲区、取证滞后等问题。据团队1967份问卷调研数据显示, 30.8%的中小学生曾遭受不同程度的欺凌,其中语言侮辱(68%)、社交孤立(62%)和网络暴力(42.5%)为主要形式,且77%的学生认为欺凌行为具有隐蔽性,尤其在洗手间、楼梯拐角等监控盲区高发。
为此,团队提出构建多模态AI预警系统:在操场、走廊等公共区域部署视觉监控与语音情感识别设备,结合3D骨骼追踪技术等智能识别肢体冲突,再结合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时分析语音中的辱骂关键词及视频分析的情绪波动,区分玩笑与恶意攻击。在私密场所外围安装声控报警装置,通过一些较为极端的关键词以及持续性的呼救声识别等触发预警。另外团队在构建系统过程中创新提出构建 “隐私分级管控”机制,对数据进行严格加密设置访问权限,记录数据调用的访问日志,确保操作可追溯。不仅如此,团队还提出此类设备在宿舍、卫生间等私密场所禁用录音功能,对于识别的疑似欺凌高风险事件仅保留七天,且设备仅部署在本地,不上传至网络,以充分保护学生隐私。充分确保 “技术效率不越界,学生隐私不失守”。
家校协同闭环+数字教育模块,构建“预防-干预-修复”全链条
该团队项目注重技术与人文的深度融合,根据该团队构建的系统,教师端可实时接收预警线索,系统标记异常后,应结合情境人工复核,最终回归到人为关怀上,避免机器误判。家长端可以通过微信小程序等同步获取反欺凌教育资源,孩子在校情绪异常预警及事件处理进度,强化家校信息同步。形成“AI传感器-教师研判-家长守护”协同闭环。团队调研发现,45.5%的学生不知晓学校举报渠道,43.7%的受访者认为校园存在“纵容欺凌”文化。对此,系统优化教室数字屏幕,定期推送情境化防欺凌课程如:“如何应对语言暴力“,并开通匿名举报功能,降低学生求助门槛。
调研覆盖1967份问卷,技术落地兼顾精准性与温度
团队深入武汉6所中小学开展实证研究,访谈68名师生及技术企业负责人。结果显示,52.83%的学生支持引入AI监控但强调隐私保护,教师群体则呼吁“机器预警需结合人工复核”。技术企业代表表示,此类智能设备应用到校园欺凌防治中具有较大潜力,当前智能化程度也足以区分打闹与欺凌,且误判率很低,并且单台设备成本也能控制在几百元以内,具备规模化推广可能性。
项目负责人储贻淦表示:“技术不应替代教育者的温度。我们希望通过‘机器有精度、教师有温度、共治有深度’的模式,让AI成为守护学生的盾牌,而非冰冷的监控工具。”目前,团队正与武汉部分学校接洽讨论试点,未来计划通过教育部“校园安全云”平台推广,助力教育治理现代化。
专家点评:技术赋能需回归教育本质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博士生导师王良顺教授表示,该方案创新性地平衡技术效率与伦理争议,隐私分级管控模型(如区块链数据追溯、定向降噪取证)将技术赋能与德育目标有机结合,为解决校园欺凌的隐蔽性、复杂性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框架,对推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智能化治理”目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为教育领域AI应用树立标杆。
【纠错】编辑:邱玲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