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期发布的《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强制性国家标准,将于2026年7月正式实施。新国标对动力电池的安全性提出更高要求,首次将“热失控后不起火、不爆炸”作为强制性标准,并新增底部撞击、快充循环后安全等测试项目。这一升级不仅推动行业技术革新,也加速了固态电池等新技术的产业化进程。
一、新国标安全标准升级:从被动防护到主动安全
新国标的修订聚焦三大核心领域:热扩散、底部撞击及快充循环后安全性,标志着动力电池安全从“被动预警”向“主动防控”转变。
热扩散测试要求全面升级
现行国标仅要求电池在热失控前5分钟发出报警信号,而新国标明确提出“热失控后不起火、不爆炸”,且需确保烟气不危害乘员。测试方法新增内部加热触发条件,模拟电池内部短路场景,对电池材料和结构设计提出更高挑战。宁德时代等企业已提前布局无热扩散技术,其NP系列技术已实现量产,部分方案甚至满足“热失控不冒烟”标准。
新增底部撞击与快充循环测试
底部撞击测试要求电池在遭受底部冲击后无泄漏、破裂或起火,需兼顾机械防护与绝缘性能。快充循环测试则规定,电池在300次快充循环后需通过外部短路测试,这对电池寿命和材料稳定性提出更高要求。业内专家指出,新标准将倒逼企业优化电池包结构设计,并推动新型材料(如高耐热隔膜、高强度外壳)的应用。
行业洗牌与技术成本压力并存
头部企业凭借技术积累和资金优势,有望快速适应新标准,而部分中小厂商或面临研发投入增加、市场竞争力下降的风险。吉利、极氪等车企已明确表示,其电池系统正向新国标靠拢,部分车型有望提前达标。
二、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提速:安全优势与政策共振
新国标对安全性的严苛要求,与固态电池的技术特性高度契合,推动其从实验室走向量产。
固态电池的安全性能优势
固态电池采用固态电解质替代传统液态电解液,具备耐高温、不可燃、无泄漏等特性,从根本上解决热失控风险。例如,固态电解质在极端温度下仍能保持稳定,避免短路引发的连锁反应。新国标实施后,车企为满足“不起火”要求,将优先考虑搭载固态电池,尤其是在高端车型领域。
政策与产业协同推进
工信部在《2025年工业和信息化标准工作要点》中首次将全固态电池列为重点领域,提出完善标准体系。政策引导下,车企与电池厂商加速布局:长安汽车计划2027年量产全固态电池;上汽集团研发的光启电池能量密度突破400Wh/kg;大众、宝马则通过合作推进固态电池产业化。根据行业预测,2026年将成为固态电池量产元年,2027年全固态电池有望实现规模化装车。
技术路线与材料体系升级
当前固态电池主要聚焦氧化物和硫化物两条技术路线,前者成熟度较高,后者能量密度潜力更大。随着产业化推进,高镍正极、硅基负极等配套材料需求将显著增长。同时,固态电解质关键原材料(如氧化锆、硫化锂)的供应能力,将成为产业链竞争的核心环节。
新国标的实施与固态电池技术的突破,标志着动力电池行业进入“安全驱动创新”的新阶段。未来两年,技术迭代与政策支持的协同效应将加速行业格局重塑,为电动汽车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本文源自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