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评论员 项向荣
图源:新华社
近日,由工信部组织制定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正式发布,新标准首次要求将电池热失控后的安全防护能力从“着火、爆炸前5分钟提供热事件报警信号”,修改为“不起火、不爆炸(仍需报警),烟气不对乘员造成伤害”,从企业技术储备上升为强制性要求,堪称“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将于2026年7月1日起实施。
行业人士对此的评价是:“不起火、不爆炸”的标准彻底终结了行业对“热失控”风险的侥幸心理,标志着动力电池安全进入“零容忍”时代。新标准以严格的行业标准倒逼车企重新设计电池包结构,强化底部防护盒热管理系统,进一步提升电池安全性能。发布当天即引发行业震动,连技术储备比较先进的宁德时代、比亚迪等都连夜召开技术研讨会。
为满足严格的测试要求,企业需投入更多资源用于技术研发与产品改进,例如开发更稳定的电池材料等。某业内人士透露,满足新标准的电池系统成本至少涨15%,光底部防撞梁就得重新设计,热失控防护材料得换成耐高温陶瓷涂层。
但从长远来看,这一切的付出都是有价值的,将推动整个行业技术升级,淘汰部分技术落后、安全不达标的企业,净化市场环境。
简而言之,谁能解决电池短路问题,解决电池燃烧问题,谁就能在未来的电动汽车市场上占据优势,分得最大的一块蛋糕,甚至有可能颠覆现有的电池行业格局。
对消费者而言,新标准无疑是一颗“定心丸”,让他们彻底甩开“起火焦虑”,不用再为安全问题提心吊胆。如今中国的汽车行业迎来了“新能源”时代,但同时新能源汽车发生的一些事故,也成为消费者的一道“心魔”,给行业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新标准实施后将有效降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燃烧的风险,更好保护消费者生命安全,从而提升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信任度,促进新能源汽车市场健康、持续和进一步发展。
当然,关于电车没有油车安全的顾虑不会就此立刻消失。因为这是一个漫长的企业能力提升、成本经济性与市场满意度之间的博弈,关键是车企要通过设计将绝大部分的破坏情形消灭在发生之前。即使面对个案,企业也要装备更多的硬件装备,以扩大乘员的生存机会。这同样需要企业研发的持续投入,创新性地解决极端问题。
当动力电池安全进入零容忍时代,这场由政策驱动的技术革命,将在产业史上留下显著印记。新能源汽车行业无疑又将面临新一轮大洗牌,但国家经济结构转型也将向更高质量迈进。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