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曾鸣
今年以来,面对异常严峻的市场形势,河南钢铁集团紧紧围绕“四高四争先”决策部署,坚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稳运行、调结构、强保障,实现首季“开门红”。
从安阳基地奔流的铁水到周口基地“世界最宽”轧机鱼贯而出的火红钢板,从硅钢研发实验室的一张图纸到数智化产线上的成品量产,河南钢铁集团以科技创新破局、以精益管理筑基、以市场开拓突围,用一连串亮眼数据勾勒“人勤、春早、争朝夕”的奋进图景,为全年转型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稳运行:系统协同锻造硬核实力
在“稳定、均衡、高效、低成本、高质量”十二字方针指引下,河南钢铁集团生产系统如精密运转的齿轮,在精益管理中迸发活力。以“铁前钢后一体化”为轴,以“24小时降本机制”为刃,在行业下行周期中开辟出降本增效的“钢铁通道”。
走进安阳基地,“精益管理”生动实践大戏正精彩上演。充分发挥铁前、钢后一体化统筹管理优势,严抓原燃料质量管控,以高炉工序为核心,秉持循序渐进、经济配比的原则,确保高炉稳定顺行。3月份的成绩单尤为亮眼:高炉多项指标刷新历史纪录,1号烧结机利用系数创历史最好水平,生铁成本行业排名稳步提升。
“我们就像在产线上做‘微创手术’,每个环节的细微优化,都能转化为真金白银的效益。”安阳基地一线技术人员介绍,该基地在技术革新中挖潜增效,创新实施“锁量锁价+以车代库”采购模式,使煤焦领域月均降本破千万元;炉后回渣、炼钢留渣等工艺革新形成“组合拳”,铁水消耗降至历史新低。
在周口基地,一场聚焦“铁钢联动、系统挖潜”的攻坚激战正酣。通过建立可量化、可考核的成本指标体系,将能耗、物耗指标逐级分解到班组、落实到岗位,形成“寻标—对标—赶标—超标”良性循环。一季度,高炉炼铁成本稳居行业前1/4,取得如此显著的成效,得益于稳定炉料配比、提煤降焦等12项工艺优化措施的持续发力。
能源管理是周口基地的另一张“王牌”。通过实施错峰用电、严控天然气消耗、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深度优化能源结构等一系列举措,能源管理成效显著:天然气消耗刷新历史最低纪录,外购水量同比减少47%,吨钢综合能耗下降9.6%;转炉工序能耗连续三个月保持负增长,能源回收效率更是跃居行业前三甲。
“我们算的是‘生态账’,更是‘效益账’。”周口基地能源管控负责人表示。
调结构:特钢转型激活产业新质
从“炼吨位”到“炼技术”的华丽转身中,河南钢铁集团正以特钢转型为主线,在高端制造领域加速突围。以特钢转型工作方案为行动纲领,科学规划实施路径,清晰铺展施工图,全员投身转型的攻坚热潮涌动在每条产线。
——“转型项目”赋能特钢转型。周口基地宽厚板项目建设正如火如荼、安阳基地冷轧电磁新材料二期工程推进紧锣密鼓……随着重点项目加速落地,高端产线通过持续完善工艺向高效产线迭代,转型升级的新“引擎”正驱动河南钢铁集团在先进制造领域抢占更重要的席位。
——高端特钢叩开中高端市场。在安阳基地,一块TQ370qD高强度桥梁钢格外醒目——它刚刚通过行业领先的韧性与焊接性能认证,将服务于跨江大桥、高铁枢纽等重大工程。一季度,这里成为高端钢材的“孵化器”:1780mm机组成功轧制AG750DK高强度热轧卷板,炉卷机组突破6mm至12mmMn13高锰耐磨钢轧制技术,硅钢退火机组试制的35AGW440硅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中板机组攻克5mm06Ni9DR镍系钢生产难题。
——市场反馈印证转型成效。在周口基地宽厚板产线,5600mm轧机正吞吐着火红的钢坯,世界最宽5350mm规格钢板在此诞生。春潮涌动下的3月,数据甚是亮眼:宽厚板产量突破12.6万吨,其中特钢占比65.6%,两项指标均创历史纪录。该基地通过“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全链条创新,特钢产品占比达54.88%,同比提升30.23%,成为细分市场的“隐形冠军”。
“我们不再是‘大路货’供应商,而是能为高铁枢纽、LNG储罐等国家工程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的服务商。”安阳基地销售负责人介绍,该基地自主研发的50mm和5mm规格镍系钢9Ni、7Ni已完成调质实验,800MPa级水电钢即将具备接单能力,一系列“卡脖子”产品的突破,正重塑着河南钢铁集团的产业价值链。一季度,该基地冷热轧特钢销量占比达62%,其中冷轧特钢占比突破90%,直供高端客户的订单量同比增长35%。
强保障:多维赋能构建发展新生态
在稳运行、调结构的背后,是党的建设、科技创新、资金管理、安全稳定、人才强企等保障体系的立体支撑。河南钢铁集团以“强激励、硬约束”机制为杠杆,撬动各领域活力竞相迸发,形成全局谋划、全面融合的发展格局。
以党建工作引领发展。以党建“第一责任”保障发展“第一要务”,坚持抓党建、强引领、促转型,逐步构建形成“四融三比双印证”党建工作法。通过思想认知融、目标任务融、考评监督融、服务保障融,全方位、全系统开展“比业绩、比担当、比创新”活动,在党建引领下凝聚全员共识,形成党建与生产经营同频共振、互促共进的生动局面,实现党建与经营业绩考核“双印证”。
以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坚持“市场所需即攻关所向”,让科研人员带着问题去实验室,抱着成果回生产线。建立“6+10”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团队,形成与高校、客户的协同创新机制;聚焦数字化转型,构建起企业云、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三大智能中枢平台,实现全流程智能化全覆盖。一季度,创新突破如雨后春笋:0.23mm高磁感取向硅钢研发入选省重点研发专项,LNG储运用超低温镍系钢完成工厂开发,水电钢通过第三方焊评认证,中试平台一期工程启动标志着科技成果转化进入“快车道”。
以人才选育支撑发展。在人才发展的“棋盘”上,河南钢铁集团落子精准,出台《创优人才“小气候”十项措施》,跨界培养锻造复合型人才,累计引进博士级高层次人才36人。“我们打破‘围墙’,让管理人才懂技术、技术人才懂市场,这种跨界培养正在造就复合型人才团队。”人力资源部负责人介绍,一季度,选派高层次人才到生产基地挂职锻炼,建立“引育用留”全周期体系,让技术人才在一线经风雨、长才干。
以资金管理保障发展。借助司库管理系统,资金精益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加强资金预算管控,科学统筹资金流向,优先保障生产经营及周钢二期等重点项目资金需求。优化存货及应付预付款项管理,资金周转效率稳步提升。全力拓展融资渠道,综合使用债券、融资租赁、供应链金融等多种形式筹集资金,融资结构不断优化,融资成本持续降低。
以市场开拓赢得发展。优化营销布局,深化营销联动、订单协同,聚力开发重点领域、高端客户,建设专业化、技术型销售队伍,坚决落实“以效定奖”,实现集团效益最大化。一季度,安阳基地产销率连续破百,直供比、锁价订单比例创纪录的背后,是“等客上门”到“主动掘金”的思维革新;周口基地经营业绩稳步上扬的根基,是系统推进订单结构优化、特钢渠道拓展、价效提升的成果,更是特宽特厚规格产品优势持续释放的生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