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集体记忆,是见证民族复兴的精神坐标。晋江作为“晋江经验”的发源地,以保护华侨文化遗产为切入点,创新构建“三力统筹、三优赋能、三融合力”的活化体系,打造出传统村落现代转型的“华侨乡愁”晋江模式,“华侨乡愁”晋江模式入选全省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十大模式”,为新时代城乡历史文化保护提供参考样本。晋江市荣膺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经验做法在2024年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作会议做交流推广。
一、“三力协同”构建活化体系
晋江是全国著名侨乡,300多万侨胞遍及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中国传统村落9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3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街区2个,历史建筑294栋,传统风貌建筑22栋。面对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时代命题,晋江着力构建形成“政府推动力-规划引导力-市场创新力”的三维驱动格局,立足海外侨胞人数众多、遍布全球的独特优势,科学划定三大传统村落片区,在制度设计层面,构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作方案》等政策矩阵,完成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晋江村落馆、历史风貌保护规划制定、传统工匠技艺传习所设立、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暂行规定制定、陪伴式驻点服务、楼长制试点等,建立健全一套完备的历史文化保护体系。为全面保护村落空间、街巷和建筑特色的完整性、延续性,对全市传统村落进行整体规划,在历史风貌上,凸显自身特色、保留乡村风貌、延续传统神韵的传统村落规划保护体系;在发展上,把传统村落活化发展与“产城人”深度融合发展路径有机结合起来。在资金保障上,通过政府扶持、市场化融资、慈善捐助、以侨引侨等方式,撬动社会资本投入超16亿元。重点以形成于明洪武年间的梧林古村落为示范载体(旅居海外华侨1.8万余人,村内现存明朝百福墙、清朝官式红砖大厝、近现代哥特式等各式古建筑近百座),打造涵盖明清建筑群落、南洋风格楼宇的“活态建筑博物馆”,突显中西结合的建筑史、闽南华侨的文化史、福建人下南洋的创业史、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交流史,系统展现闽南华侨文化谱系。梧林古村创新“国企主导+专业运营+社会参与”的PPP模式,由晋江文旅集团、新塘街道国投公司、北京青普公司联合签订招商运营合作协议,既保证保护工作的规范性,又激活市场运营活力,破解了传统村落“保护性破坏”的管理与保护的难题。
二、“三优理念”重塑文化生态
晋江坚守“保护优先、生态优先、乡愁优先”原则,构建传统村落活化发展的价值坐标系。始终坚守“保护发展传承中华农耕文明”初心,秉承“以人为本、固态保护、活态传承、业态提升”思路。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充分听取村民意见,尊重村民意愿,模糊村落核心区与周边社区的边界,不设门槛、不设围墙,充分尊重当地历史文化、生活习惯,配齐村民住房、学校、水电等区域设施,让原住民放心。在保护发展过程中,提出“以奖代补”方法,引导村民发挥主体作用,吸引村民捐资修缮宗祠及其他传统建筑,成立各类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理事会、委员会等村民自治组织,充分调动村民积极性、创造性。实施“微改造”工程中,采用传统工艺修复100余栋华侨建筑,完整保留百福墙、红砖大厝等建筑语汇,实现“修旧如故”的活化效果。通过建立古树名木数字档案、复原传统水系格局,使村落成为承载乡愁记忆的生态容器。加大传统工匠培育,形成以潘山木雕为代表的传统工艺集群,1948人入选各级建筑工匠,组织开展“世界非遗-闽南民居营造技艺”研学,指导推动艺达木公司获评首批“泉州市闽南传统建筑技艺传习所”,进一步拓宽传统技艺传承方式。创新“乡愁经济”模式探索,通过设立返乡创业孵化基地,推出租金减免、创业补贴等政策,吸引200余户侨眷回归。打造“侨村有禧”文化IP,开发南洋服饰体验、侨批文化研学等业态,使传统建筑转化为文化消费场景。2023年至今,梧林古村落累计接待游客量近300万人次,带动旅游收入超2亿元。
三、“三融路径”激活文化基因
在活化实践中,晋江创造性提出“古今融合、文商融合、数实融合”的发展路径,让文脉和商脉共生发展。在梧林村进行“家国情-醉闽南-意南洋”主题动线设计,充分挖掘传统村落兴衰历程以及历史建筑背后的故事,将华侨建筑群转化为沉浸式文化剧场,引入数字孪生技术建立三维保护档案,开发AR导览系统,使历史场景实现数字化重生。聚焦“传统文化年轻化表达”的创新——将侨批故事改编为沉浸式剧本杀,传统提线木偶与街舞跨界融合,开发“娘惹风情”系列文创产品,策划举办娘惹文化季、木偶艺术大篷车等传统文化创新活动,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吸引年轻受众群体同比增长120%。在文化传播维度,构建“学术研究-文创开发-数字传播”三位一体体系。设立世界记忆项目实践基地,形成《梧林时光》《福林记忆》、《围头记忆》等文化脉络清晰、乡土特点突出的专题研究成果,编撰《晋江传统建筑》、《晋江传统村落村志》,建设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晋江馆,通过数字化手段保存侨厝、古街等文化场景,打造“看得见、摸得着”的乡愁记忆库。梧林、福林、围头等传统村落的传承、保护与发展,通过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实现超5亿级传播,培育出一批网红打卡地,使传统村落成为展示闽南文化的数字窗口,这种“硬保护”与“软传播”的结合,让静态遗产转化为动态文化资本。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晋江坚定文化自信,多层次、全方位挖掘传统村落文化价值、精神内涵。强化顶层设计,突出村落特色,综合考虑历史建筑保护、传统文化传承、综合业态提升等因素,全力构建有形固态建筑和无形动态文化的综合展示平台,探索出一条历史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创新路径。通过制度创新激活保护动力,借助科技赋能焕新文化表达,依托市场机制实现价值转化,使传统村落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文化引擎。这种将历史文脉融入现代生活的实践,正是“晋江经验”在新时代的生动诠释,让富有闽南地方特色的传统村落伴随城市发展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魅力。
(作者系福建省委党校第9期中青年干部培训二班学员陈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