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科学报
《肥胖代码:减肥的秘密》, [加] 冯子新(Jason Fung)著,钱晓京、贾文军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9年12月出版,定价:68元
■本报记者 袁一雪
减肥为何容易“失而复得”?减肥不成功,是遗传基因不好,还是生活习惯不佳,抑或是采用的方法不够科学?
加拿大肾病专家冯子新《肥胖代码:减肥的秘密》(以下简称《肥胖代码》)一书,从“胰岛素”的角度解释了肥胖的原因。他指出,当下人们对于肥胖原因的认知存在误区。因此,各类风靡一时的减脂方法如“镜花水月”,并没有触及减脂的核心。
控制热量就能减脂吗?
“你能按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食谱吃吃,一周后看看体重的变化吗?”在某社交平台上,这条留言让一名博主开启了为期一周的新任务——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出台的《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中东北地区春季饮食食谱,食用一个月。第一顿早餐是用50克面粉蒸的馒头、用100克菠菜做的凉拌菠菜,再加上50克煮鸡蛋和250毫升低脂牛奶。之后7天的每一顿正餐与加餐,都严格遵守指南进行。一周后,他的体重减了10斤。尽管下面的评论中,有人打趣他是做饭累的,但更多人认为“有效果,准备吃起来”。
在这次尝试之前,这位博主曾根据留言尝试辟谷、一日三餐只吃“螺蛳粉”或只吃西红柿等靠谱或不靠谱的减脂方法。不管有无效果,每条视频点赞量都是5000起步,其中按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减脂食谱饮食的视频的点赞量高达5.7万。
在流量背后,可以想见人们对于减脂一事是多么关注。然而,管住嘴、控制热量摄入,就能达到减脂目的吗?
冯子新在《肥胖代码》一书中根据多项科学研究得出结论,热量只是肥胖的直接原因,不是根本原因。
冯子新逐一分析了人们认为引起肥胖的各种因素——碳水化合物、脂肪、糖、基因,也从减脂角度对饥饿、运动进行剖析。但最终结论是,它们都不是根本原因。而且,减少热量摄入不可避免地导致热量消耗减少,这意味着也许减下去的体重会因为饥饿进食而反弹。此外,书中还给出几项实验数据,显示运动减脂的作用十分有限。
“剑指”胰岛素
“多数人认为减肥就是摄入更少的热量,即卡路里,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身体的体重是由激素决定的,其中最重要的是胰岛素。”冯子新对《中国科学报》说。
冯子新在肾脏科诊室里目睹了有些患者因为治疗糖尿病注射胰岛素,从而导致体重增加。因此,他总被患者问一个问题:“你让我们减肥,但是你给我们开的胰岛素却让体重增加太多。这种治疗能有效吗?”这令他感到不安,因为这些病人其实并没有摄入更多食物。
冯子新还发现,如果使用格列齐特、吡格列酮等提高胰岛素水平的药物,体脂就会增加,但如果使用恩格列净、司美格鲁肽等降低胰岛素水平的药物,体脂则会减少。而且,相较于2型糖尿病病人,患有胰岛素缺乏的1型糖尿病病人,怎么吃都不会胖。这让他意识到,当人们进食时,胰岛素水平会上升,提示身体将部分热量储存为脂肪。
不过,对食物作出反应后释放出多少胰岛素取决于很多因素,包括摄入食物的数量、种类,以及食物消化和吸收的速度。
“这三点都很重要。如果我们吃更多食物,身体就会释放更多胰岛素。但这并非唯一因素。相同热量的不同食物会让身体释放不同量的胰岛素,这意味着有些食物比其他食物更容易使人发胖。比如,碳水化合物比蛋白质或脂肪释放更多的胰岛素。这就是为什么减少精制碳水化合物摄取是减肥的有效策略。”冯子新解释说,“此外,高度精制的食物能迅速被血液吸收,导致胰岛素水平骤升。所以,超加工食品比其他食品更容易使人发胖。”
采用降低胰岛素水平的饮食方式
冯子新在书中给出了降低胰岛素水平的饮食方式。例如,多吃让身体释放较少胰岛素的食物,比如肉类、鱼类、海鲜、蔬菜、豆腐、豆类等,少吃那些让身体释放更多胰岛素、容易使人发胖的食物,如甜点、糖果、超加工食品、白面包、白米饭等。
“依照这一原理,可以看到一些减脂方法,如‘生酮饮食’‘地中海饮食’‘16+8 饮食’等,有些有一定道理。比如‘生酮饮食’强调摄入极少的碳水化合物,这是一种降低胰岛素水平的方法;‘地中海饮食’则强调食用天然未加工的食物,这也是降低胰岛素水平的一种方式;‘16+8饮食’其实更强调禁食时间,禁食会让身体的胰岛素水平自然下降,通过禁食能更长时间让身体燃烧能量。”冯子新表示。
同时,冯子新还为减肥人士提供了几个“吃”的原则:首先,要少吃超加工食品。因为高度加工的食品会导致胰岛素水平大幅提高;其次,不要一直吃东西,每天的饮食要定量,延长禁食时间;最后,减少添加糖和精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