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游客在泰国街头依旧随处可见,但商场里不再提着满手购物袋,海鲜餐厅里不再一掷千金。
与此同时,泰国人却悄悄登上了飞往中国的航班,带着热情与钞票,直奔成都、重庆、广州与上海——不是为了“看热闹”,而是为了“买买买”。
2025年春天,中泰之间上演了一场谁也没预料到的消费逆转:昔日的金主“省着花”,曾经的“接待方”却成了消费主力。
这是一组常规数据的逆转变化,更是一场双向旅游结构的重新洗牌。
近日,泰媒报道称泰国旅游依然十分值得关注,并援引了提供全球数字支付服务的“Visa”方面的一项关于2025年前2个月泰国出入境游客旅游支出趋势的最新调查报告,称中国游客依然前来泰国旅游,但支付的费用并不多。
消息称,赴泰游客数量依然保持强劲,其中有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和澳大利亚旅游群体消费增加的推动,主要的消费来自美国、英国、中国、法国和日本游客。
从消费类别来看,外国游客消费排名前几位的分别是:住宿、餐饮、零售店、医疗保健和食品和杂货。
而消费最高的地区分别是:曼谷、普吉府、春武里府(芭提雅)、北榄府(素万那普机场)和素叻府(苏梅岛和帕岸岛)。
此外,调查结果还显示,快餐店的消费支出呈逐年增长趋势,Visa泰国总经理卜纳玛先生表示,泰国依然是全球游客最喜爱的目的地之一,也很高兴能够看到外国游客持续赴泰旅游。
报告还称,Visa发现今年前2个月主要市场英国和法国游客消费增长了26%,但中国和韩国游客的消费略有放缓。
至于泰国人出境游消费情况,发现日本依然是泰国人最喜爱的目的地,且与去年相比,泰国人赴中国旅游支出增长实现了3位数的增长,表明中国对泰国消费者来说正成为一个越来越有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
中泰旅游消费变局背后的趋势观察
当“买买买”的节奏不再从中国人手中发起,而转由泰国游客主导,中国与泰国之间的旅游经济结构,似乎正在悄然发生改变。
2025年开年以来,Visa发布的一份报告引发广泛关注:数据显示,中国游客赴泰人数虽稳中有升,但人均消费额明显放缓;与此同时,泰国人赴中国旅游的支出却呈三位数增长,成了亚洲跨境消费领域的一场“惊天逆转”。
这场看似出人意料的消费反差,其实正揭示出中泰旅游互动中的几个关键变局。
“人来了,但钱没花”——中国游客为何“省着玩”?
中国游客对泰国的热爱仍在延续——从2024年底到2025年初,多家平台数据显示赴泰人数持续上升,尤其在免签政策落地后。但与疫情前相比,人均消费的降幅显著。原因何在?
① 经济预期转弱,消费趋于理性
在经济就业压力交织的背景下,越来越多中国游客将“出国游”视为放松,而非“炫耀式消费”。性价比成了关键词,奢侈购物、奢华酒店不再是标配。
② 自由行主导,碎片化支出明显
相比2019年前高频出现的跟团游和高端团,中国游客更倾向通过小红书、抖音寻找“省钱玩法”“平价打卡地”,这直接压缩了大笔餐饮、交通、导游等集中消费。
③ 海外支付渠道多元化
许多游客选择使用微信、支付宝、银联等境外支付方式,加上“分散支付”趋势上升,也让整体交易额在Visa等国际支付平台的数据中略显收缩。
“中国太好买”——泰国人消费力为何在中国爆发?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中国人“省着玩”的同时,泰国游客正在中国“疯狂买单”。
据Visa报告,2025年前两个月,泰国人赴中国旅游的消费额同比增长超过三位数。这一惊人数字背后,既有地缘因素,也有文化心理动因:
相比过去两年,泰铢对人民币的汇率相对更稳,叠加中国多个城市物价相对合理,使得泰国人普遍认为中国旅行“超值”。
近年来,中国文旅业在“夜经济”“国潮消费”“智能化体验”等领域发力,反而让很多泰国游客在短视频平台种草后蜂拥而至。他们来中国不只是“打卡”,而是真正“买单”。
泰国新生代受中文教育、中国影视与电商影响深远,对中国充满好奇与向往,消费意愿也更强。
这场“消费角色互换”透露什么趋势?
2019年前,中国是泰国最重要的入境游客来源地,而如今,泰国也正在成为中国出境游复苏的重要支点。
旅游不再只是中国人的输出,也是泰国人的“回馈”与发现。
不再是高额开销换舒适服务,而是通过性价比、场景体验、文化认同感,建立深度而长效的消费连接。
随着签证、支付、语言等障碍逐步消解,泰国人对中国的消费力值得高度关注——他们追逐的是价格之外的“文化温度”和“科技体验”。
“谁在买,谁在省”,这并不是简单的经济冷暖之别,而是一种更深层的双边互动逻辑变化。中国与泰国之间,早已不只是“你来我往”的旅游关系,更是彼此文化、消费认知和情绪的互相融合。
未来,这种变化或许会带来更深远的影响——旅游的主角正在轮换,而彼此眼中的“值得一去”,也正在重写。
文:布周十面派、泰国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