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劳模荣光
这位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工会干部,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凝聚人心,生动诠释了“工会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的深刻内涵。
岁月更迭,初心如磐。在原长春机车厂的工运长卷中,原工会主席刘桂荣的名字,以及凝结着她20年工会工作的精神内核被反复书写。“刘桂荣是个很好的工会工作者。”
关爱职工 用心化解后顾之忧
1975年,刘桂荣开始从事工会工作。彼时的长春机车厂作为全国最大蒸汽机车检修工厂,8000名职工中有着一群占比较大的农村户籍群体,这些职工每日往返城乡通勤,既要承担繁重的生产任务,又要兼顾农村家庭生计。
刘桂荣带领工会团队突破常规工作模式,利用休息日和节假日深入走访。没有通勤车就挤郊线公交,公交不通就徒步前行,硬是走遍了每个职工家庭。春耕时关注责任田播种,夏日检修漏雨房屋,秋收组织帮扶队伍,寒冬配送采暖燃煤。她历时8载,为全厂161户480人解决了“农转非”户口,彻底解决了职工后顾之忧。
“工会干部不能坐在办公室等诉求。”这句朴实的话语,成为刘桂荣一直恪守的工作准则。她常说:“工会这座桥,一头连着群众疾苦,一头系着党的关怀。只有尽心尽力为职工办实事,才能让桥梁真正畅通。”
在她的带领下,工会工作始终保持着“马上就办”的作风:家属区道路泥泞,她挽起裤腿带着干部铺砖修路;液化气供应紧张,她多方协调保障职工生活所需;幼儿园玩具匮乏,她发动能工巧匠自制教具。
服务生产 汇聚才智促发展
在刘桂荣看来,工会工作既要雪中送炭,也要锦上添花,但更重要的是要围绕着“生产”这个中心。
1988年企业推行承包制改革期间,刘桂荣依据工会事先的调查摸底情况,针对生产上的难题,积极组织厂职工技协开展“难题攻关招标活动”,并组织了7个攻关队在生产一线攻关解难,半年多就取得了丰硕成果。
面对蒸汽机车淘汰导致的检修量锐减,她同步推进思想动员与技术攻坚,配合厂领导一边组织职工开展“工厂有困难,我们怎么办”的大讨论,发动职工献计献策,一边通过各种办法开辟活源,找“米”下锅,为企业分忧。在承揽“上游”机车制造任务时,面对8000余个自制部件的加工压力,她多次与工人、技术人员和企业领导交流,进行了详细调查,并与有关部门调整了加工车间一些岗位的班次和作业时间,设法避开用电高峰,使加工效率大大提高,保证了生产顺利进行。围绕工厂生产经营重点,刘桂荣带领厂工会向全厂职工发出“以主人翁姿态,参与工厂技术难题攻坚战”的号召,厂里一项项久攻不下的难题得以解决。同时工会开展“上质量、降消耗、增效益”劳动竞赛、职工技术运动会等多项活动,将职工的聪明才智和工作热情,凝聚到推动企业发展上来,推动企业九项生产指标跃居行业榜首。
维权保障 春风化雨暖人心
在维护职工权益方面,刘桂荣同样展现了智慧与担当。承包方案中一线工人奖金系数偏低,她据理力争:“生产主力军的积极性关乎改革成败”;劳模评选干部占比过高,她力主“让汗珠子摔八瓣的人登上光荣榜”。这些建议均被采纳实施,既维护了职工权益,又促进了生产力提升。既保障了职工权益,又着眼企业长远发展,真正实现党政工群同心同德。
二十载春秋,她如春风化雨温暖职工:为困难职工子女筹措学费,替患病员工寻医问药,给困难家庭送去温暖。她以火一般的热情关心职工,全心全意为职工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赢得了职工群众的信任与爱戴。职工感慨:“她做的好事数不清。”时任厂长史承贤感叹:“工会的桥梁作用,在刘主席这里变成了双向八车道。”
1995年,刘桂荣从工会主席岗位上退休。她说:“回顾20年的工会工作,更多的是生活的充实和心灵的丰盈,我感恩那段为职工服务的日子,它是我晚年生活最美好的回忆!”
来源:吉林省总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