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句“不称心”的评论,个人隐私信息就被人挂上网,本人和亲友遭到部分网民的无端骚扰和人身攻击。常常接到的骚扰电话,甚至是诈骗电话,让人不堪其扰。这些都意味着个人隐私已被泄露,由此产生“隐私焦虑”。近年来,有关部门陆续出台多部保护个人隐私信息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有效遏制个人信息大肆泄露,但普通群众的“隐私焦虑”仍会因为个案发生被反复激发,我们该如何保护个人隐私?
普通人的“隐私焦虑”
前不久,一网民因对某位艺人一句看似稀松平常的评论,就遭到“人肉开盒”引发的网暴。“简单来说,‘人肉开盒’就是过去的‘人肉搜索’,不法分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取你的个人信息,并在网上曝光,从而达到实施网络暴力的目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教授左晓栋说,个人信息的“盒子”,一旦被居心叵测的人打开,当事人的户籍身份、生活轨迹、亲友关系网等个人隐私都可能被公开,继而不得不承受来自网络世界的恶意和敌视。
“开盒”的门槛并不高,任何人都可能成为“被开盒”的对象,公众对此普遍存在焦虑。“开盒并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一些未成年人参与其中,有的是为了炫技,有的则是寻找自己在虚拟世界中的存在感。”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任奎说,网络世界具有一定的匿名性,这也让施暴者产生了“只要我躲在屏幕后面你就找不到我”的错误认知,进而实施违法犯罪活动。
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用以“开盒”的个人隐私信息大多来自海外“社工库”(一种由泄露数据打造的信息查询库),不法分子根据买家需求提供“有偿查询”。一份由某卖家提供的“报价单”显示,500元可购买指定人员的“全家身份证号和照片关系”、3300元可购买“开房(带同住人)信息”、5000元则可获得指定人员的“日常生活轨迹信息”。
“个人信息的买卖一般是新的旧的‘一起卖’,真的假的‘混着卖’。”一位业内人士告诉半月谈记者,因为所有兜售的个人信息都是通过非法途径获取的,不少卖家手里的信息也是“二手”甚至“多手”信息,所以有的信息是“陈年信息”,有的信息则是编造的“虚假信息”,甚至是打着“兜售隐私”名义的诈骗。
我们的隐私如何流入网络“黑市”?
一张外卖单、一个快递盒、一次街头活动随手填写的个人信息,都可能成为“被开盒”的素材。
——外卖和快递是个人隐私泄露的重灾区。“我的外卖和快递从来不填到具体的门牌号,就近放快递驿站或者外卖柜就行。”从事多年网络安全工作的荣先生告诉半月谈记者,在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企业加以限制以前,网络黑灰产业能把一家企业的用户数据库整个“拖库”,造成手机号、收件人姓名、地址等信息泄露,“还有一些不法分子会专门搜集快递面单,其目的是获取面单上的收件人地址等隐私信息”。
——“海投”简历也可能造成个人隐私泄露。公安部发布的案例显示,吉林长春公安机关查明,2024年1月以来,以王某明为首的犯罪团伙伪造工商营业执照,在招聘网站发布虚假招聘信息骗取求职者简历,并出售给电信网络诈骗等犯罪团伙牟利。“求职者一定要擦亮眼睛,一方面要在权威求职网站上求职,另一方面不要随意海投简历,防止敏感个人信息被不法分子截胡。”左晓栋说,求职简历包含多重敏感信息,求职者也要通过多种渠道查查招聘企业的“底”,防止不法分子盗用个人隐私。
——贪小便宜,参与“拿小礼品扫二维码”的街头活动会将你的个人隐私拱手相让。“扫码领小礼品”的街头活动,可能是为了“提升品牌知名度”的商业推广行为,也可能是不法分子在以极低的价格套取个人信息。“面对‘街头诱惑’,不听、不信、不透露,就是保护自己的最好方式。”厦门市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中心民警洪恒亮说,被套取的个人信息可能被用以实施针对个人的精准电信网络诈骗,由此造成的后果可能比“人肉开盒”更为严重。
多方合力方能堵住“黑洞”
堵住个人隐私的“黑洞”,不仅需要国家在立法和执法层面更有作为,也需要社会和个人相向而行。
近年来,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并实施,两高出台《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非法获取行踪轨迹信息50条以上即构成犯罪,非法获取普通信息5000条以上可入刑。2024年,全国公安机关深入推进“净网”专项行动,捣毁一批个人信息交易平台,全年共侦破相关案件7000余起。
任何人都不能在非法隐私交易中独善其身,数据高度集中的政企机构更应关注合规要求。北京康达(厦门)律师事务所张翼腾律师认为,有关机构应设立数据保护官和独立监督机构,严格落实国家有关公民个人信息保护规定,设计一套风险硬隔离的运行机制,彻底杜绝“内鬼”内外勾结的可能。
应从小培养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加强未成年人网络行为的法治教育。任奎等专家建议,针对当前一些未成年人参与“开盒”的网络暴力事件,有关部门应主动作为,在普法教育中建立有效的家校联动机制,既要教育未成年人远离隐私买卖“黑洞”,也要通过一定的教育形式,帮助误入歧途的未成年人重回法律正轨。
在任何可能涉及个人隐私交互的领域,尽可能隐匿个人信息的有效片段。基层民警建议,普通人在点外卖、寄送快递、线上招聘等场景下,填写个人身份信息时,要学会隐去诸如居住地门牌号、身份证号等信息,对于无需实名的场合,可有选择性地使用化名,防止不法分子将非法获取的个人信息相互串联。
来源:半月谈微信公众号